夏秋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463
切换pc版

  安徽全省夏秋季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议分析,今年安徽省大秋作物病虫发生面积约9100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中等。其中水稻常发性病虫发生面积约68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两迁”害虫发生趋重,棉花、旱杂粮害虫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1400万亩次和900万亩次。
              
  根据全省夏秋季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结果,提出如下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策略
              
  树立绿色植保理念,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维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注重发挥农田生态调控作用和农作物自身生理补偿功能,抓住作物敏感生育期和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推行夏秋季农作物病虫总体防治。突出水稻“两迁”害虫,坚持“治上压下”、“治前控后”,实行区域治理。规范应急防治技术,推广与环境相容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面源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总体防治任务
              
  全省夏秋季农作物病虫防治总面积约为8500万亩次,其中水稻6000万亩次,棉花1500万亩次,玉米500万亩次,大豆及其他病虫500万亩次,努力降低化学农药用量20%以上,将病虫危害总体损失控制在3~5%。
              
  三、关键技术措施
             
  1、加强虫(病)情监测,明确防治重点。实行虫(病)情监测三结合,即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灯下调查与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今年夏秋季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玉米螟等10种病虫为重点监控对象,按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发生程度,有针对性地科学指导区域防治。
              
  2、掌握虫情、苗情,一役防治“主次病虫”兼治。
             
  (1)水稻病虫:一季稻于近期至7月底,推行稻飞虱“治上压下”策略,主治稻飞虱及南部稻区稻纵卷叶螟,同时兼治部分稻区二代二化螟、纹枯病、山区及老病区稻瘟病;8月中下旬,在突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治的同时,抓好破口期前穗期病害的预防及三代三化螟(沿江局部混栽稻区)的防治。双季晚稻于8月中旬推行“治前控后”策略,主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兼治三代三化螟,开展第一次总体防治;于9月上中旬,主治稻飞虱、穗期病害、纹枯病,兼治三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开展第二次总体防治。
             
    (2)棉花病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棉叶螨、棉盲蝽、棉铃虫(非抗虫棉)为主,兼顾沿江棉区棉蓟马、斜纹夜蛾,开展第一次总体防治;于8月中下旬,以棉蓟马、棉盲蝽、棉叶螨、斜纹夜蛾为主治对象,开展第二次总体防治,沿江棉区同时要抓好棉铃虫的兼治。
             
  (3)旱杂粮病虫:7月下旬重点打好花生蛴螬、玉米螟等病虫防治硬仗。
             
  3、掌握防治标准,实行达标防治。夏秋季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田块差异,按照不同病虫防治指标,该普治的则普治,该挑治的则挑治,防止一刀切。主要病虫防治指标:稻飞虱,百丛虫量1000头(孕、抽穗期)~1500头(分蘖期);稻纵卷叶螟,百丛1~2龄幼虫60头(分蘖期)、40头(孕穗期);二化螟,每亩枯鞘团80个;三化螟,每亩卵量120块;纹枯病,病丛率20%以上;稻瘟病,穗瘟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棉蓟马,有虫株率30%(试行);棉叶螨,有螨株率15%;棉铃虫,抗虫棉百株3龄幼虫15头;棉盲蝽,百株10头;花生蛴螬,每平方米有4头幼虫;斜纹夜蛾,百株有初孵群集幼虫3窝;玉米螟,花叶株率10%。
              
  4、实施规范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各地要针对不同防治对象,从选择高效、对路药剂入手,大力指导农民规范用药,科学防治,提高效果。特别是在稻田用药的选择上,根据近年来稻田用药利弊分析,要对今年防治稻飞虱的用药品种作出一定调整,即在稻飞虱卵孵盛期药剂宜选用噻嗪酮,低龄若虫宜选用锐劲特、毒死蜱、敌敌畏、噻虫嗪(阿克泰)等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宜选用毒死蜱、锐劲特、阿维菌素等;防治稻螟虫选用杀虫单+Bt、锐劲特、阿维菌素复配剂等。水稻病虫防治不得使用菊酯类农药和高毒有机磷农药,慎用三唑磷,以防止刺激褐飞虱产卵增殖。稻田使用锐劲特要注意对水生生物安全性的影响。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