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业亟须新型肥料产业化
261
切换pc版

  最近20年,发达国家开始重点研究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料等对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而这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化肥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领域。

    研究新型肥料是一项迫切任务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在增产中的作用已达30%~40%。但在化肥利用率上,我国尚处较低水准,氮元素损失量为30%~50%,同时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速研究和生产适合多种土质、作物的化肥产品,满足高效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的要求,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和有机复合肥料,是国际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肥料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领域,代表新型肥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我国新型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和发达国家比较,存在基础研究薄弱,材料、工艺、设备等关键技术整体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搭建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平台,产业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限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肥料发展的目标。

    据预测,2030年中国化肥需求量可达6800万吨,比目前需再增加约2650万吨化肥供应量。那么,国家需增加投资约1500亿元,每年多耗费外汇15亿美元,农民购买化肥需增加1000亿元开支。而2030年要使全国1亿公顷耕地平均施肥水平达680公斤/公顷,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也是土壤、环境难以承受的。因此,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力争在未来30年,通过研制新型肥料,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化肥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效率,来保证中国的农业安全生产显得愈加重要。中国肥料产业将实施质量替代数量发展战略,使化肥供应量力争控制在每年5000万吨以内。

    三种新型肥料技术有待突破

    加入WTO以后,化肥市场不能单一地立足国内,更要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更需要加快速度,规划和发展有中国特色和品牌的优质环保型化肥新品种。在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出现的众多新型肥料中,三种类型肥料的研发、提高和推广应引起重视。

    一是缓/控释肥料。针对我国控释材料创新滞后、产品技术薄弱、设备不配套、质量标准空白等关键问题,我们应以面向大田作物生产为主要目标,研制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高效、价廉的新型缓/控释肥料,同时培养一支多学科交叉、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技骨干队伍,以加速我国肥料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要按前沿技术、重大关键技术、中试与产业化三个层次展开。

    二是生物肥料。针对我国生物肥料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严重滞后、产业化规模较小、产品质量差、质量标准与质检技术不完善等主要问题,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在菌种构建技术、组合技术、载体、剂型、发酵工艺、设备、质量标准和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拓宽产品领域,开发一批新型生物肥料产品;构建我国生物肥料产业化技术平台;培养一支生物肥料研究与开发队伍,以促进我国生物肥料产业现代化研究。

    三是有机复合肥料。针对我国有机复合肥料生产中快速发酵技术研究滞后,肥料研制工艺、设备等关键技术落后的问题,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在高温快送发酵生物制剂、快速高效除臭技术、快速连续发酵工艺设备、有机复合肥生产工艺设备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搭建起我国有机复合肥的生产化技术平台,推动传统有机肥产品升级,促进有机肥产业化发展。

    新型肥料应用市场需要引导

    目前,我国施肥水平还非常落后,这不仅与中国的农业种植方式、传统的施肥习惯、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消费水平有关,也与我国肥料行业的思维和认识水平有关。落后的消费观不会自动去适应现状,大部分企业只能尽量去迎合当前市场落后的消费方式,按农民落后施肥习惯去施肥。而有些企业没有下工夫研制新型肥料,只热衷于宣传推广本企业固化、单一或简单复合的肥料,也有的为了生产方便和降低成本,只做有限配方肥却挂几十种专用肥的招牌。真正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对“小产品”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受资源能力所限,难有大作为。新型肥料成长发展缓慢,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反思,还要在市场应用方面加以引导。

    推动新型肥料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研部门和肥料行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比如采取加大新型肥料研究的投入,改善研发条件,壮大研发队伍;给新型肥料产业以投资、信贷等优惠扶持;投资建设一批新型肥料高新技术示范企业;成立国家新型肥料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等措施,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