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烂秧
349
切换pc版

  发病症状

  烂秧为烂种、烂芽和死苗的统称,一种是由胜利因素引起的,另一种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烂秧。

  ⑴生理性烂秧:播种后种子不发芽而逐渐发黑腐烂,即烂终;根以前,幼芽跷脚,黑头黑根,以至腐烂死亡,即烂芽。幼苗在2-3叶期死亡,即死苗。

  ⑵传染性烂秧

  ①青枯型死苗,病株最初叶尖停止吐水,继而心叶突然萎蔫,卷成筒状,随后下部叶片很快矢水萎蔫卷筒,直至全株呈污绿色而枯死;病株根系呈暗色,根毛稀少。

  ②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片开始,由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向上部叶片蔓延至心叶,最后植株基部变褐软化,直至全株呈黄褐色而枯死;病株根系呈暗色,根毛稀少,根易拔起。

  发病特点

  ⑴生理性烂秧: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导致生理失调引起。

  ⑵传染性烂秧: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中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稻德氏霉(Drechsleraoryzae)引起水稻立枯病。另一类是鞭毛菌亚门真菌中的层出绵霉和绵腐(Achlyaprolifera)、稻腐霉(Pythiumoryzae)。引起水稻烂秧造成立枯和绵腐的病原菌,均属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镰刀菌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丝核菌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靠菌丝在幼苗间蔓延传播。腐霉菌在土壤普遍存在,借水流传播。

  不良的外界条件常能诱发病原菌侵染,发生传染性死苗类烂秧。如2-3叶期遇低温阴雨,秧苗活力削弱,多种病原菌会乘机侵害根系,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在冷后暴青,温差过大时,病苗又迅速发生水分供不应求,从而呈急性青枯;如果较长时间持续低温则病苗会出现营养物质供不应求,使叶片逐渐褪绿而呈慢性的黄枯。传染性烂秧开始时零星发生,以后迅速向四周蔓延,严重时出现整片稻秧死亡。

  病害治疗方法

  ⑴农业防治:秧田选择在肥力中等、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地方。芽期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在有暴风雨、冰雹或霜冻时,短时间灌水护芽。从1叶1心起可适当建立水层,至2-3叶期,可相应加深水层,但不可淹顶。采用旱育秧稀植、薄膜覆盖、温室蒸汽育秧能减少烂秧。浸种要透,以胚部膨大突起,谷壳呈半透明状,达过谷壳隐约可见月夏白和胚为准,但不能浸种过长。

  ⑵药剂防治:旱育秧、水育秧和塑料软盘育秧,播种后每平方米用绿亨1号1-1.5克,绿亨1号0.5克加绿亨2号3-4克,与过筛的湿润细土10-20千克充分掺匀,均匀撒于播种后的秧田或育秧上作盖土。

  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枯灵液剂0.9克加水1升喷洒。苗床土壤消毒,用3.2%恶甲水剂(育苗灵)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100-200毫升/千克,浸种24-48小时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对由绵腐病及水生藻为主引起的烂秧,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立枯菌、绵腐菌混合侵染引起的烂秧,首选40%灭枯散可湿性粉剂(40%甲敌粉),100克可防治40平方米或240个秧盘,预防时可在播种前拌入床土,也可在稻苗的1叶1心期喷洒。治疗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洒,先用少量清水把药剂和成糊状,再全部溶入110千克水中,用喷洒壶即可。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