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新型肥料是提高肥效的有效措施
241
切换pc版

  我国化肥对粮食的平均贡献率为46.43%,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化肥利用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以氮肥为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率约为60%,70—80年代为50%—40%,到90年代则下降到35%—32%。而北京又低于全国的平均数,主要粮食作物只有20%左右。

  在12月15日召开的新型肥料产业化科技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一致认为,改变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的危害,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化肥利用率。而研制减缓、控制溶解和释放速度的新型肥料(即控释肥)成为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所长刘宝存介绍,化肥利用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直接导致了资源浪费、农业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

  刘宝存以2004年氮肥生产举例说明,由于氮肥利用率低,全年相当于浪费标准煤2673万吨,天然气45.5亿立方米,油168万吨,电158亿度。这些浪费的数量分别占2004年全国总产量的14.1%、13.3%、0.96%和0.72%。

  他同时表示,化肥利用率低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京郊小麦、玉米两茬平均亩化肥投入成本可达150—200元,约占全部生产成本的30%—45%,是农民支出最多的一项。化肥的大量损失又对环境及作物品质造成了污染。2005年开展的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天津、山西7省(市)地下水硝酸盐调查,共采样1139个,超标率34.1%。2005年对北京230多个蔬菜硝酸盐含量测定表明,叶菜和根菜类蔬菜硝酸盐超出北京市蔬菜硝酸盐含量暂行标准30%以上。

  始终关注新型肥料的原化工部专家冯元琦表示,目前我国化肥品种单一,使用方法不合理,化肥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指标差距很大,同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急需改进和增加品种。他说,过去的肥料是在自然条件下以自然形式释放的,并没有考虑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不同需求。缓慢释放和控制释放的肥料更加符合植物吸收养分的规律,让养分在时间和数量上得到控制,研究证明,该技术对植物生长影响效果显著。

  据悉,在控释肥的研究方面,国外起步较早,但价格昂贵(是普通肥料的2—4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于1995年开始研制控释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开发出L型和S型的树脂包衣尿素控释肥系列产品及相应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其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0%。

  刘宝存介绍,他们所在2004年与首创集团联合成立了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制造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控释肥生产企业。但作为新型肥料的主流,控释肥目前没有产品标准,市场比较混乱;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该类产品的质量评价及其标准、包膜肥料规模生产的工艺标准,以规范控释肥市场秩序。

  据了解,控释肥仍面临许多技术及产品升级问题。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制造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新型肥料产业化科技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将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化,使我国化肥利用率得到彻底改观。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