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危险性病害,为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全国各棉区有轻、重不等的发生,且日趋严重,成为影响棉花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棉花枯、黄萎病被称为棉花的癌症,目前,在大田尚无十分有效的药剂防治。因此,依靠恰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来减轻棉田枯、黄萎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相反,不当管理可诱发棉田枯、黄萎病的大量发生。常见的可诱发枯、黄萎病发生的不当栽培管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除草剂施用不当。有人为根治田间杂草,除草剂施用量大大超过正常用量,以为用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殊不知,超量用药也极大影响了棉花的正常生长,棉株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这种棉田往往表现出矮缩型枯萎病症状。也有人在棉苗未出土前施用除草剂时,把除草剂喷在了地膜上,结果放苗后地膜上的除草剂很容易伤害棉苗,造成死苗,被人们当成了枯萎病。当然上茬作物在管理上若过量施用除草剂,药剂残留同样会对棉花生长造成较大影响,易诱发病害,这就是虽然进行了轮作倒茬,病害反而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连年旋耕而不深翻土壤耕层。冬前深耕既有利于纳蓄冬春雨雪,提墒保墒,又有利于晒垄杀死土壤的病菌,预防枯、黄萎病的大发生。连年旋耕造成棉田耕层过浅,病菌大量聚集在土壤10-15厘米处,土壤颗粒结构遭到破坏,土质变劣,根系不能下扎,棉株极易感病。冬前耕地深度在25~30厘米效果较好。
三、大水漫灌。棉花枯、黄萎病作为一种恶性传播病害,很容易随大水漫灌过程传播,造成点片式发生。因此,棉花播前造墒时,要采用沟灌方式,这样,既节水、节能利于保墒,又可以防止病菌随水流大片蔓延传播。
四、施肥不当。平衡施肥和多施有机肥是减轻田间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氮、磷、钾肥要按3∶1∶4的比例混施,单施氮肥发病较重,缺钾会影响氮肥和磷肥的吸收,同时会使病害加重。有些地区偏施氮肥,缺钾是普遍现象。大部分棉田已有多年不施农家肥,其它有机肥更是少之又少。
五、播种不适。适时播种和适当播种深度对防治病害大量发生至关重要,播种过早和覆土过厚均能加重病害。原因是播种过早地温偏低,不利种子快速萌发;播种太深覆土过厚不利幼苗快速出土,既便出苗,也是弱苗。在此阶段,病菌侵染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出苗越快,发病越轻。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创造种子尽快萌发出土的有利条件,病重的地块要适当推迟播种和适当浅播。
六、放苗不及时。有人习惯等到棉苗差不多出全出齐时,才去放苗,这样做的风险极大;苗期若遇雨,病害会加重,此时棉苗在膜下,病害会重上加重。正确的做法就是及时放苗,不要等到棉苗出全出齐,哪个苗能放就放哪个;此时若遇雨,尽量抓紧放苗,不能拖延,拖延一天,病害就会加重一些。
七、雨后不及时中耕。研究表明:雨后棉田湿度大,地温低,土壤板结极有利于病菌侵染;所以雨后应及时中耕破除板结,散湿提温。
八、化控不到位。化控是通过应用生长调节剂控制个体生育,使其朝人们预期的方向变化,保证重点器官良好发育和功能表达。前期管理重点为“促根”,在促根基础上扩大叶源的数量,搭好丰产架子,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改善品质。研究表明,化控能有效减轻病害。
因此,要立足于用综合预防(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除病株、清除棉柴及杂草等),调动一切手段,营造一个不适合病菌侵染为害而利于棉株健壮生长的环境。总之,凡是有利于棉苗促根壮棵的措施,就能有效防病减病。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