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蛀果蛾的防治方法
371
切换pc版

  山茱萸蛀果蛾又名石枣虫,萸肉虫,药枣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是山茱萸产区的主要害虫。在秦巴山区的山茱萸产区尤为严重,受害果率30%~40%,严重的达70%以上。笔者2003~2006年在丹凤县流岭山区的寺坪镇、月日乡、花园乡、竹林关镇等重点山茱萸产区,对山茱萸蛀果蛾的发生及为害特点进行了观察,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防治措施,收到了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1、发生与为害据观察,蛾在丹凤县流岭山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距树干1~2米范围内3~20厘米深处的土壤内结茧越冬,其中10~15厘米处占80%以上,越冬期长达10个月以上。翌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土壤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老熟幼虫咬破越冬茧,爬到地表结茧化蛹,8月中旬山茱萸蛀果为化蛹高峰并出现成虫,8月下旬至9月初为羽化、交尾、产卵期。成虫羽化后,白天多静伏于叶的背面、树枝、草丛及石缝中,晚上活动频繁。飞行距离较短,成虫无趋光和趋化习性。羽化后的成虫7小时后即可交尾,6~7天后产卵,一般产卵60~80粒,多的达100粒以上。大约70%卵集结在一起,30%的卵散产。9月上旬以后幼虫逐渐孵化,幼虫孵化2小时,开始在果面爬行觅食,24小时后蛀果为害,一般一果一虫,很少有一果二虫;1~5天后的幼虫长2~3毫米,多附果核周围取食,蛀食果肉为单一隧道,果食外表未见为害;5~10天的幼虫长3~5毫米,主食果肉,果表面出现黑斑;10~15天的幼虫长5~8毫米,蛀空果肉,果食表面约80%多黑斑,果内蛀空后咬破果皮转果为害,大多数幼虫可连续为害2~3个果。9月底到10月中旬,土壤适宜时,幼虫开始脱果并结茧越冬。

  2、防治措施

  2.1土壤处理7月底或8月上旬越冬幼虫出土前夕,用4%D~M粉剂(敌马粉)处理土壤,平均每株树撒施20克,施后立即浅覆,将药粉翻入土内,毒杀越冬幼虫和己化的蛹。

  2.2树冠喷药一般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8月上旬至8月中旬成虫羽化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树冠喷洒,有效杀虫率可达98%以上。

  第二次喷药是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前后,此期成虫大量产卵直到幼虫孵化盛期,药剂种类和使用浓度同第一次。

  2.3农业措施翻树盘。冬季土壤封冻前耕翻树盘,将越冬茧翻到土壤表层冻晾而死或深翻到土壤深层而致死。清除落果9~10月份的落果大多数有蛀果蛾幼虫,应及时清除,可减少入土越冬的幼虫基数。适时采收。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以减轻虫害损失,但应注意不能提前采收,以保证山茱肉质量。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