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的基本原理
371
切换pc版

  肥料是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以此定义划分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 4 点:
  
  ?  养分归还: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养分,应当通过施肥“归还”土地的供养能力,归还学说作为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它指出了种植业不能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一般来说,要有高的产量,就要有高的投入,否则是难以办到的。同时,通过肥料的养分投入,可以改变过去局限于农业内部的生物循环,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但是从现在来看,它也有片面和不足的地方。例如强调全部归还往往是不经济和不必要的。如果在土壤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养分,在一段时间就可以少归还或不归还。目前,在我国施肥上还是应当强调土壤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而且在农业内部的养分循环中,氮是最容易损失的养分,归还氮素是最为重要的。
  
  ?  最小养分: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16 种养分,但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我们以木桶来进行解释。木桶盛水的高低,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木板。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因此,施肥要有针对性,要抓住关键问题。
  
  ?  报酬递减:
  
  这原是经济学上的一条定律,反应在技术条件不变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前人在肥料用量试验中也证实,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也相应增加,但两者不是直线关系,而是一条抛物线的关系。如果施肥量与产量之间是直线关系,则每增加 1 个单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产量应当相等,即 a=b=c=d=e ,肥料用量越高,产量越高。事实上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超过一定量后,每增加 1 个单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即 a>b>c>d>e ,施肥量与产量之间是抛物线关系。由于农业生产在短期内条件改变不大,施肥的报酬递减现象值得重视。因此,肥料有一个适宜用量,不宜过多的施用原则。
  
  ?  因子综合作用规律: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品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同养分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效应。有时可能没有交互作用,甚至有负的交互作用。但不同养分之间的配合,往往有正的交互作用。肥料与水分 ( 灌溉 ) 、肥料与品种、肥料与种植密度之间,都有相互作用效应。利用养分之间和养分 ( 肥料 ) 与其他农业措施之间的正的交互作用,以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是经济合理施肥的重要原理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最小养分往往已经得到补偿,平衡施肥也较为广泛采用,施肥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发掘肥料与其他措施间的正的交互作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