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的塑料大棚栽培
352
切换pc版

  塑料大棚保温条件明显优于塑料中小棚,且可以附设人工加温设施,覆膜保温时间早,植株萌芽早,一般采收始期比露地早50-60天,因而经济效益较高。但在早期棚内平均温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情况下,嫩茎萌生与伸长都很缓慢,且因根株休眠不充分,株丛间的鳞芽萌发不一致,使盛采期产量不高,而收获期天数却明显延长。收获后期外界气温高,棚温更高,嫩茎伸长加速,茎顶鳞片容易开散。加上这时根株贮藏养分明显减少,嫩茎细,更促进了顶头的开散现象。收获期长,根株贮藏养分消耗多,因此,采收终止初期的植株长势差,元气恢复迟缓。因休眠不充分,个体之间萌芽性极不一致,采收终止时根株所耗贮藏养分也有极大差异,所以株间生长势的差异也极大,有的甚至难以恢复。收获结束的季节提前,其后的有效生育期延长,这样待首批地上茎形成以后,经反复多次的萌芽生长,就可能出现株丛茎数过多、生育过茂的现象。以上问题,在管理中应充分注意。
  
  1.管理的原则
  
  ①适时保温 开始覆膜保温愈早,愈有利于鳞芽早萌发,但外界气温变化很不稳定,萌芽后易发生冻害。因此,覆膜保温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和棚的保温力,确定保温开始日期。覆膜后,棚内最低温度能保持在5℃以上。萌芽开始以后,棚内绝对不会出现0℃以下低温的时间为适期。
  
  ②确定收获期 与露地栽培不同。应根据株龄、前一年株丛的发育状况、品种熟性早晚和休眠深度、保温条件以及收获期间嫩茎产量和质量变化要素,综合起来确定收获期限。
  
  ③注意防冻 采收早期外界气温低,常有寒流袭击,应注意防冻。
  
  ④加强水分管理 由于采收期间棚内温度高,变化剧烈,需常通风换气。土壤水分丧失快,要经常灌水,以免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发生旱害。
  
  ⑤适时施肥 采收期间长,采收后期的根株已极度衰弱,株丛生育初期茎枝长势差,应早施速效复壮肥,促进新茎成长,使株丛复元。
  
  ⑥植株调整与防病 采收结束的季节早,株丛有效生育期长,根株反复萌芽的次数多,株丛容易出现生育过茂,并招致病害蔓延。因此,需采取植株打顶、疏删茎枝等植株调整技术,控制株丛发育进程,避免株丛生育过茂,控制病害蔓延,并加强喷药防病工作。
  
  ⑦大棚设置时间 设置大棚应在成园时进行,以利于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2.采收年及其以后的管理
  
  (1)大棚的建造 大棚的类型、结构有很多种,常用的有钢架大棚和竹木圆拱型大棚两种。
  
  钢架大棚建造的材料为各种规格的钢材;竹木大棚的材料为竹竿或木杆。一般中高2-2.5米,宽(跨度)6-12米,长30-60米。
  
  建造大棚,宜在土壤上冻前进行。
  
  (2)采收前的管理 春季土壤解冻,即除去秋末的培土,拔除残茬枯茎,进行全园中耕,施催芽肥,再向根株上培土10厘米厚。接着喷洒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药剂的种类和剂量可参见露地普通栽培的采收前管理。喷后喷施免深耕土壤调理剂,每667平方米200克,加水100千克,喷布地面,使土壤深层疏松通透,改善物理性状。
  
  外界气温平均为0℃左右时开始扣棚,长江流域冬季没有长期0℃以下的低温,可在冬季清园以后开始扣上大棚膜。华北地区在3月份扣棚。
  
  在鳞芽萌发前,棚上的薄膜要密封。在嫩茎出土前可覆地膜,以提高保温效果,保持土壤水分。当幼茎出土面时,应揭除地膜。
  
  幼茎萌生后,要预防冻害。一般白天保持15-20℃,夜间保持10℃左右。白天温度超过25℃即进行放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