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季节如何进行温室的温度管理
427
切换pc版

  在严冬季节,温室的温度应该比作物的适宜温度上限再高2—3度。
  
  这是因为:
  
  (1)温室栽培进入寒冬后,白天土壤5厘米深处温度可比室内气温低5--7℃,夜间比室内气温高3--5℃,其温度变化范围在13—26℃之间。一昼夜当中约有20小时左右的时间,土温低于20℃,比瓜类、果菜类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土壤温度23--34℃低8--10℃。较低的土壤温度,不但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生根量少,根系吸收能力差,生理活性低,而且还会引起多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甚至于烂根、死根,引起作物死亡。
  
  而较高的土壤温度,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生根量、提高根系活性、促进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从而达到促进作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目的。
  
  因此提高设施内的空气温度,维持较高的土壤温度,是设施蔬菜栽培成功与否的最为关键的技术措施。
  
  (2)植物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采用较高温度管理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效能。
  
  (3)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室栽培中,因大量使用有机肥料,发酵分解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不受室外空气流动的影响,几乎全部留在设施内,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显着高于室外,一般可维持在800厘米3/米3左右。若再补施二氧化碳气肥,其浓度可高于1000厘米3/米3。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显着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与光合适温,作物长得快长得好。
  
  (4)温室栽培作物,因覆盖地膜,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从而加速了作物叶片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叶片温度,其叶片温度,一般比空气温度低3-5℃,即使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光合适温2-4℃时,其叶片温度仍处在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范围之内。
  
  (5)温室内,白天不同部位的空气温度与所处高度基本成正相关,特别是植株繁茂与较高时,由于叶幕层的遮荫作用,由生长点向地面测量,其温度下降梯度十分明显。一般地面温度可比生长点处的温度低3-7℃,若作物生长点处的温度在34℃左右,那么作物主体叶幕层的温度恰在27-30℃之间,处于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内。
  
  (6)适宜的高温可显着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病害的发生与空气湿度关系密切,绝大多数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其发病条件都要求有较高的空气湿度和适宜的温度范围,若能把空气的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时,大多数真菌类病害和细菌类病害都较难发生。尤其是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危害最为严重的霜霉病与灰霉病,其发病条件都要求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最适宜温度范围15℃-25℃,而当设施温度高于32℃、或更高些后,二者都难以发生。
  
  鉴于以上原因,并经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进入严冬季节后,温室栽培蔬菜,在增施有机肥料与补充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的条件下,其温度管理,应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不同的生育阶段(物候期)所要求的最适宜温度范围的上限高2-4℃进行调控。
  
  如何才能提高温室内的温度,有效地预防冷害、冻害发生?
  
  在严寒季节,低温、特别是低夜温是温室生产的最不安全因素,是造成冷害、冻害,影响蔬菜生长发育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增强作物的抗寒、抗冻害性能,提高设施内的温度,维持适宜的昼夜温差,是安全生产、获取高产高效的最基本条件。主要措施如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