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技术
249
切换pc版

  一、症状:

  (一)水稻白叶枯病:一般为害叶片,症状分为三种类型:(1)普通型:病菌从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后沿叶脉或中脉迅速向下伸展成条斑,有时病斑可延伸到叶片基部或叶鞘,病斑由黄绿色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边缘常表现波纹状。病斑黄褐色逐渐变成灰白色,叶片干枯。当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分泌黄色珠状菌脓。(2)急性型:病斑灰绿色,呈开水烫状,向内卷曲成青枯状并很快变枯白。发病部分也可出现菌脓。(3)凋萎型:多发生于秧苗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稻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片失水青枯,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曲,凋萎枯死。横切病株,用手挤压切面,有乳白色粘稠状的菌脓流出。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菌脓溢出,呈露珠状,密密集生,数量比白叶枯病多且小,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如虚线,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病斑呈半透明状。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完全呈一片白色。该病在水稻生长前、后期都易感染,苗期症状较白叶枯病明显;病害严重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不能抽穗。即使能够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二、传播和侵染:病菌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染或者在病株残体中越冬,越冬病菌可随流水传播至秧苗,通过水稻叶片、茎基部、根部的伤口侵入。病菌可随风、雨、土壤、流水、人为活动等进行传播,且传染性强,蔓延迅速,危害严重。

  三、防治措施:由于水稻细菌性病害的病源渠道广,传播途径多,再侵染频繁,爆发流行速度快,侵染时间长,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1、加强种子处理:采用药剂浸种,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24小时,再用85%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12-24小时,捞起后用清水洗净再进行催芽、播种。

  2、加强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三年左右的水旱轮作,选择抗病、耐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在水肥管理上,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合理达配。重施返青、分蘖肥,中后期防止偏施、迟施氮肥,避免诱发病害;做到适时排水晒田,降低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减少发病;严禁放“跑马水”,避免病害随水流传播。

  3、抓好秧田防治:在秧苗三叶期和拔秧前各喷药防治一次,每亩用25%的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秧田期病害一般不易表现症状,但搞好秧田防治,对于大田防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加强大田调查:要经常观察和调查,特别要注意历年常发田块,一旦发现零星病叶或发病中心,应立即喷药防治,严格控制中心病塘扩散。防治时从外围向发病中心施药,越接近发病中心,施药量要越大,间隔5-7天用一次药,连续用药2-3次,发病田周围的稻田,无论有无发病均须喷药保护。在水稻齐穗期,全面防治一次。在防治策略上要立足早治和用药保护的原则,发现一点打一块,发现一块打一片。

  5、防治药剂:每亩用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10%溃枯宁30克,兑水40—6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0克喷雾防治。在病害流行盛期,每7—10天喷一次,连续用药2-3次,不同的药剂要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