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拟阿脑虫病(Paranophrysiasis)已成为河蟹抱卵蟹培育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造成抱卵蟹大批死亡,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河蟹的育苗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对抱卵蟹拟阿脑虫病的病原体、症状、流行情况、危害、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根据有关资料结合我们生产实践将该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病原体及症状
1.1病原体 拟阿脑虫病的病原体是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carcini)隶属于纤毛动物门、寡膜纲、膜口目、嗜污科(Philasteridae)。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细,后端钝圆,大小为(28.1~62)μm×(9.2~21)μm,尾部有一条长约13μm的尾毛;口位于虫体前端腹面,约占体长的1/3,其前端呈尖而狭长的三角形,具有3片口膜;身体表面具有略呈螺旋形排列的11条纤毛线,并且具均匀一致的纤毛;体内中部稍后有1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大核和1个小核,后端靠近尾毛的基部有1个伸缩泡;行分裂繁殖。拟阿脑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不耐高温,生存水温范围为0~28℃,最适水温范围为10℃左右,生长繁殖盐度范围为 6‰~50‰,pH值范围为5~11。
1.2症状及病理变化 受到感染的抱卵蟹,外观无明显症状,但体表及步足指节有少量破损,有的步足脱落,其体色由青色逐渐变为灰黄色;病蟹不栖息于隐蔽物内,匍匐池底或障碍物上;此外摄食减少,反应迟钝,活动能力减弱,并且肢体无力,用手抓握之无挣扎感。取感染该病中后期抱卵蟹的体液置于载玻片上,体液呈乳白色,不凝固,血液及淋巴液聚集大量虫体。通常病蟹胚胎发育正常。
2、流行情况和危害性
该病流行期为12月份至次年4月份,对于长期处于低温土池暂养的抱卵蟹及室内水泥池培育的抱卵蟹容易发病。河蟹经过交配和长时间的高密度越冬暂养,蟹体大多带伤,这都为拟阿脑虫的入侵大开方便之门。拟阿脑虫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可达95%以上。
3、病因分析
3.1水源污染 有机质较多的海区适宜拟阿脑虫生长繁殖,建在该海区的育苗场因使用了已被拟阿脑虫污染的海水,又未做有效消毒,导致该病的发生。
3.2越冬池消毒不严 育苗场的蓄水池和抱卵蟹的暂养池大多是使用旧的虾蟹池,特别是养殖或暂养了梭子蟹的池塘,由于池底的残饵和病死的梭子蟹尸体中存在大量病原体,如果消毒不严,极易爆发该病。
3.3抱卵蟹低温培育时间过长 拟阿脑虫不耐高温,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水温为10?左右,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期处于低温暂养的抱卵蟹,给拟阿脑虫的繁殖和侵袭创造了条件。
3.4饵料携带病原体 饲喂抱卵蟹的饵料通常为沙蚕、蛤肉、杂鱼虾等,这些鲜活饵料携带拟阿脑虫时,如果不经过处理或措施不当,将虫体带入培育池内,导致病害发生。(采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