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围塘养殖技术
461
切换pc版

  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较高,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海蜇营养成份的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近年来,养殖海蛰的人越来越多,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

  面积5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最好附近有淡水水源以便调控水体盐度,池水水深在1.5m—2.0m为宜,且应在岸边水深0.5m处设置围网,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二、清塘消费

  养虾池清除淤泥,用30ppm—50ppm的漂白粉或100kg/亩—150kg/亩的生石灰消费。

  三、注水

  池塘进水应在放苗前10天结束,进、排水口应设置40目—60目的围网,并随着苗种个体不断生长以调节网目大小。

  四、放苗前的准备

  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浮游生物量等。海蜇养殖水温的适应范围是15℃—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8‰,最适范围是18‰—25‰;池塘进水后施肥培育水质,水体透明度保持在60cm左右为宜。

  五、放苗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以防止阳光直射。苗种运输到池塘边时,应先倒入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添加一些池水,让苗种适应一段时间(10分钟—20分钟)后再放池中,放苗密度为500只/亩—800只/亩。

  六、养殖管理

  1、保持良好的水质。海蜇养殖与其他海珍品养殖不同,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因此,要进行换水或施肥,以保持水体中适当的饵料生物量,当饵料生物不足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豆浆,加以补充。

  2、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正常,10天之内池塘不需换水。

  3、养殖前期的10天—20天,可少量排水(1/10),且进、排水要慢;随着个体生长,可以加大换水量,换水原则是少换、勤换,换水时一定要检查海蜇是否贴网。

  4、遇到天气不好时,池水应少换或不换,以免水环境变化太大而影响海蜇生长。

  5、换水前,应对所要换的新水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温差不超过3℃,盐度差不超过10‰,池水的盐度最好保持在20‰—30‰之间。

  6、观察海蜇的活动情况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生物量。

  7、管理和相关数据的测定、记录工作,以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