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引1号系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引进筛选的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其薯块品质符合食品公司薯片加工质量要求。为解决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于2002年冬在南安市康美镇培兴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丰产示范片,种植面积3.3公顷,前茬为秋花生,生长正常,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等,11月6日--15日播种,11月20日--24日出苗,2003年2月10日成熟,经测定,鲜薯每667平方米产2215.0公斤。现将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种薯播前处理
备种。由于种薯收获早,已通过休眠,置于阴凉、通风、有散射光处,多数种薯顶端小芽受散射光紫外线的抑制,变得紫绿粗大。
种薯切块。50克小薯纵切等分,100克左右种薯纵切4等份,大薯按螺旋状向顶斜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顶部切成3--4块,发挥顶端优势。切块时,若切刀被病薯污染,则用75%酒精消毒。按种薯上(前尖)、中(腰部)、下(后腚)部,把切块分别存放、分别播种,确保田间出苗一致。
精细整地,把好播种关
收获前作时,边收边深翻,随翻随压耙,做到地平土细,上实下虚。以起到保墒作用。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土壤肥力,满足出苗的需要,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增施磷钾肥,每667平方米用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及过磷酸钙(P2O5 12%)25公斤集中施于播种沟内活土层上,覆盖一层细土与种薯相隔离;在耕地时施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5公斤,防止地下害虫伤苗。
实行双行垄植,畦宽90厘米,畦高不低于20厘米,沟宽30厘米,株行距(30--35)厘米x(35--40)厘米,播种沟深15--20厘米;种薯置于播种沟内,每667平方米用1500--2000公斤火烧土盖种,覆土厚度为芽尖距土面3--5厘米。
播后管理
科学管水。播种后至出苗期间无特别旱情不需浇水,齐苗期遇旱结合中耕除草浇水一次;现蕾初期至成熟正值地下匍匐茎膨大期,遇旱浇水,雨天排水防涝,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薯块膨大。
合理施肥。根据该品种生长势强、地上部前期生长迅速、结薯稍迟、中后期块茎膨大快的特点,以及其对氮肥较敏感,易造成徒长,施肥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补施现蕾肥为原则。齐苗期结合查补苗松土除草,每667平方米用尿素8--10公斤加水(浓度1%)浇苗,促进幼苗早发和根系生长;齐苗后半个月结合清除草,每667平方米追施硫酸钾(K2O 50%)15公斤,并进行清沟大培土,防止薯块外露见光变绿;现蕾初期结合治虫防病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60公斤,以防茎叶早衰。
喷施多效唑,防止徒长。该品种前期生长迅速,中期如果肥水充足或雨水较多,往往会发生植株旺长的现象;于现蕾初期用15%多效唑35克对水50公斤喷雾,控制植株徒长,减少茎叶的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向块茎运输积累,起到控上促下作用。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喷施90mg/L多效唑,鲜薯产量比未喷药区增产22.5%,特别是大中薯比例明显提高,大中薯率(50克以上)提高13.6%。控制生育中期茎叶徒长和防止后期植株早衰是该品种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
防病治虫。植株封行时叶面喷雾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可防止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在植株生长中后期遇到多雨高温天气常下田间检查,在现蕾初期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深埋,每隔7--10天喷施灭克600倍液,连喷3次,防效显著。
适时收获,避光贮藏
大多数叶片泛黄,表明已经成熟,及时选择晴天收获。收获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及机械损伤,并除去病、烂、虫蛀、破碎薯块及泥土等杂物。
摘自2003年10月25日《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