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黄胆”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探
291
切换pc版

  每年七、八、九月高温期,闽东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频频暴发“黄胆”病,发病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的高达70%~80%,给养殖户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经组织有关专家到发病重点海区对养殖户进行走访、探讨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鱼病特征

  病鱼在水面上独游,最后出现急速窜跳,沉底死亡。病鱼体表发黄(故养殖户俗称黄胆病)。经解剖观察,病鱼鳃失血发白,个别病鱼出现烂鳃,肝脏发白或发黄或花斑状,胆囊膨胀拉长,充满深蓝色的胆汁,空胃、肠道发黑坏死;肾脏变性发黑。

  二、病因分析:

  每年三月至六月养殖户大量投喂冰鲜鱼或劣质饲料,给海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水质败坏,同时引发寄生虫和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肝胆综合症。

  该病发病急,发展快,范围广,死亡率高。宁德湾的斗帽、孟沃海区网养殖密度高,水位浅,水质差,经常出现缺氧,因此病情特别严重。宁德的三都沃、霞浦的东安、赤龙湾、福安的北斗都、罗源湾等地都有发生。

  据养殖户反映:病鱼死亡之前大量摄食,吃得越多,死得越多。通过停食,病情会有所缓解,改用高品质的配合饲料,同时经常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每逢台风暴雨过后,在网箱中吊挂白片(三氯异氰尿酸)进行消毒,没有发生该病。

  三、防治初探:

  (1)高温期停止投喂冰鲜鱼,特别要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2)合理调整网箱布局,保证养殖区水流畅通,降低放养密度,优化养殖环境;
  (3)采取停食措施,让病鱼饥饿5~8天,减轻鱼体肝胆负担,逐渐恢复鱼体内脏器官功能;        
  (4)药物防治: A、外治:在每个网箱中吊挂白片(三氯异氰尿酸)消毒杀菌,防止疫病传播;B、内服: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3~5克,每天一次,连续5~7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保肝宁Ⅲ号(中药,厦门德百特产)10克,效果更好。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