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鲻鱼(Mugil cephalus)
俗 称:鱼(M.so-iuy)、粗鳞(Liza dussumieri)
属 种:鲻科
一、鲻鱼养殖概况概述
我国对鲻科鱼类的养殖,主要有鲤(Mugilcephalus)、 鲻鱼(M.sO一iuy)、粗鳞(Liza dussumieri)、棱(L. carinatus)和(L. haematocheila)等品种,而鲻鱼和鱼 是最主要品种,而且有南鲻北的习惯,即在我国南方主要以养殖鲻鱼为主。鲻鱼,辽宁、河北俗称白眼,浙江、福建 俗称乌鲻、乌头、乌仔鱼、青头,广东、广西俗称乌头鲻、青鲻、追鱼。鲻鱼广泛分布于温带、热带及亚热带等近岸海域中。在我国,从东北至西南沿海一带均有分布。
鲻鱼适盐性广,在海水、河口及淡水中均能生活和生长, 适合于各种不同盐度水体饲养。鳃鱼对养殖池塘的条件要求 相对不甚苛刻,沿海虾塘、家鱼养殖池塘均可放养。鲻鱼食 物链短,主要以腐殖质、沉积的有机碎屑、附生藻类及小型 动物为食,人工投喂麸皮、豆饼、酒糟等都能满足鲻鱼生长 的营养需要。 在人工养殖情况下,鲻鱼生长速度快,天然捕捞的鲻鱼 苗放养密度适宜,饲料充足,并管养得当,年初放养的当年 鲤鱼苗一年可达500-750克。相对于其他传统养殖鱼类品 种,鲻鱼病害较少,一般不出现重大流行病的蔓延和危害。日 常管理得当,保持良好水质,减少鱼体损伤,更可杜绝鱼病的发生。
鲻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在港澳地区和广东沿海是比较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由成熟鲻鱼卵巢制成的鱼子酱在国外更被视为营养丰富的高档食品。由于鲻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经济价值也颇为可观,在香港地区每500克可达20港元,在粤东地区近几年最高价可达30元左右。
由于鲻鱼具有较好的市场价格,80年代以来,鳅鱼养殖业者都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东芜宝安等地通过养殖鲻鱼出口香港,每年都能获得较高的利润。
由于鲤鱼具有粗生、杂食、快长、病少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早已成为咸淡水或淡水鱼类养殖中一个主要对象,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把其列为世界推广养殖的海水鱼类品种之一。1977年10月,全国海水鱼养殖技术协作会议上,鲻鱼再次被列为我国海水鱼养殖的主要对象。随着对鲻鱼的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鲻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解决鲤鱼养殖人工苗种的充足来源,鲻鱼养殖规模将有更大的发展。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鲤鱼体较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的4.1-4.8倍,为头长的3.8-4.1倍。头中等大小,两侧略隆起,背视宽扁,吻宽短。眼中大,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前后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上方,前利,中央有一突起。两颌具绒毛状齿,单行排列。舌较大,圆形,位于口腔后部,不游离。鳃孔宽大,鳃耙细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无棘。假鳃发达。
鳞大,体鳞为栉鳞,头部为圆鳞,除第一背鳍外,各鳍均有小圆鳞,第一背鳍基部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有一长三角形腋鳞。侧线不明显,体侧鳞片中央有一不开口小管。两背鳍短且相距远。第1背鳍有4根硬棘;第2背鳍较大,形同臀鳍,具1-2根硬棘;腹鳍腹位,具1硬棘5鳍条。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
体腔大,腹膜黑色。胃管状,幽门部特化球形肌胃。肠细长,多弯曲,约为体长的7倍。幽门盲囊大,2个。鳔大,壁薄。体青灰色,腹部颜色较浅,体侧上半部有几条暗色纵带。鳍条浅灰色,腹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
(二)生活习性
鲻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特别是在沿海水域,是一种广盐性。经常向河口和环礁湖回游的鱼类。这种鱼总是在外海产卵,当鱼苗体长约20毫米时,则进入河口寻觅良好的索饵场,较大的鲻鱼游泳很活泼,当渔网接近时,鱼就跳出水面跃过网顶逃走或潜入底泥,难以捕获,由于其主要摄食微小的植物性物质及部分小型游泳动物,故不轻易吞诱饵。
盐度:鲻鱼在海水、咸淡水或淡水中均能良好地生长,适盐范围0-40‰,一般多栖息在30‰左右的水域里。
水温:鲻鱼适温范围广,能在水温3-35℃的水域中存活,最适水温在12-25℃,一般时间在4-10月。
溶氧量和pH:水的pH通常在7.0-9.5时,对养殖鱼类都是适宜的。一般不必考虑溶氧过高,但在清晨日出前要防止溶氧量过分降低,池塘养鱼中,由于施肥,营养丰富,导致各种植物密集生长,所以日溶氧量及pH的变化较大。
肥力:一般来说,池水应当常呈绿色,其透明度以水深约20厘米看不见白色物体为标准。
(三)食性与生长
1.食性
鲻鱼仔、稚鱼鳃耙短且稀疏,消化道直而短,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饵。到幼鱼期口扁,颌能自由伸缩,鳃耙细长致密,沙囊肌胃形成,胃肌发达且坚韧,肠道明显增长,达体长5-10倍,食性由动物性转为植物性。主要刮食泥表的腐殖质、沉积的有机碎屑、附生硅藻及小型动物。鲻鱼的主要食物成分。鲻鱼摄食活动有二个高峰:一个高峰在每天的拂晓,另一个高峰在正午。摄食强度在拂晓开始增加,到下午后,摄食强度下降。
2.生长
由于生长海区或水域的不同,鲻鱼的生长速度有较大的差别,如日本海区生长的鲻鱼比黑海中生长的较为迅速,而在咸淡水中生长的比在海水中或淡水中生长的要快。一般情况下,鲻鱼当年可以长到250克。两年可长达500克,三年可达:1000克以上,雌雄鲻鱼的生长在3龄前没有显著差异。
(四)繁殖习性
鲻鱼性成熟年龄及产卵期随栖息地区不同有差异,一般雄鱼在2-7龄,雌鱼3-8龄。如在太平洋、大西洋,一年四季均有产卵,而在我国沿海,则在冬季产卵,一般产卵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鲻鱼有回游产卵的习性,在秋季离岸到较深的海区产卵,但亦有资料推断鲻鱼很可能在淡水中进行产卵。产卵时,每3-5尾个体较小的雄鱼包围着1尾雌鱼成小群逆潮徐徐游动,雄鱼常以头或身体顶撞或压迫雌鱼腹部,并不时地颤动着身体,或溅水滚起“水花”。
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一般随潮水进入港湾摄食。
天然鲻鱼苗的捕捞与鉴别
虽然鳃鱼人工繁殖已经获得成功,但由于未能大批量生产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养殖用的鲻鱼苗主要还是靠沿海捕捞。
(一)鲻鱼苗的捕捞季节
鲻鱼苗在体长1.5厘米时,大批回游到咸淡水的河口、港汊、闸口等浅水区索饵,此时适于采捕。各地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鲤鱼开始繁殖的时间有差别,因此在沿海出现鲻苗的时间不同,广东、福建在12月至次年4月;浙江杭州湾一带在3-5月为捕捞盛期;江苏东台一带在4-7月。根据群众的经验,鲻鱼苗的分布有如下的特点:
(1)在滩涂、港汊处,底质为含藻类较多的沙质土,涨潮时,鲻鱼苗游来摄食,容易捕获。
(2)港湾里有深潭,潮水退落后仍保留一定水深,这时鱼苗容易被留下来。
(3)在咸淡水交汇处苗多,因为鲻苗有溯河逆游习惯,并由于内河水流入,带入丰富的饵料。
(4)天气晴朗、气温高、无风,鱼群喜欢集中在汊。
(二)鲻鱼苗的捕捞方法
1.光诱捕法
由于鳃苗具有趋光的特性,在没有月亮的黑夜,退潮时,位于港湾处支起汽化煤油灯,引诱鲻苗游至汽灯处,然后用预先安放好的定置鱼苗网捕起,这样的方法诱捕鲻苗不仅捕获量大,成本低,花费劳动力少,同时捕捞的鱼苗不易受伤,质量好,成活率高。
2.抄网采捕法
这种网的结构是一个半圆形的铁制或木制框架,约50厘米宽,连接一个手柄,用框架支撑尼龙鱼苗网片或其他网眼较密的纱网。利用抄网在滩涂或浅水海湾处进行采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捕获量小。
3.手拖网采捕法
手拖网长3-5米,高70厘米,浮子纲连接软木浮子或塑料浮子,沉子纲连接沉子,网衣两侧连接木棒或竹杆作为手柄,由双人操作在河口或滩涂涉水采捕,目前广东各地以此法最多。此法捕获量比手抄网大。
(三)鲻鱼苗的鉴别
在捕捞鲻鱼苗的同时,常常捕有大量的尖头鲻苗、鲈鱼苗和其他杂鱼苗,为了获得纯净的鲻鱼苗,必须对各种鱼苗进行鉴别。从形态上看,鲻鱼苗与鲈鱼苗和其他鱼苗较容易区分。鲻鱼苗体格匀称,“眼小,背黑腹白游泳迅速。鲈鱼苗体短而扁,体色淡黄带黑点,游泳缓慢。在广东,所捕获的,鲻鱼苗更多的是与尖头鲻苗混杂一起,由于两种鱼苗形态比较接近,较难分辨。根据渔民的经验,鲻鱼苗肉眼看起来体表比较光滑,尖头鲻苗比较粗糙;鲻苗的背部为银灰色,腹部为银白色,尖头鲻苗体色为青灰色。在网箱中,当轻轻地把网箱的一侧提起,鲻鱼苗能够迅速游往网箱的另一侧,而尖头鲻则贴在网片上,由此可以对两种鲻鱼苗进行鉴别。
(四)鲻鱼苗的暂养
鲻鱼苗捕获后刚出水时,蹦蹦跳跳,处理不当将造成大量死亡,这时不能进行长途运输,如果要进行放养,必须进行暂养驯化,使其适应养殖环境。广东沿海渔民当前用小土池对鲤鱼苗进行暂养。在捕苗港口附近掘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小土池,池深约80厘米,池底以泥沙质最好,池内装有半咸淡水,盐度15灿-20地为宜,然后把捕来的鲍鱼苗马上放入池内暂养,并逐渐加入淡水,慢慢改变池水盐度,最终以达到养殖水体相似的盐度,一般淡化驯养过程需要1-2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