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培养料发酵的时间越长,是否越好呢?
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如超过发酵规定的时间,培养料的养分消耗会增加,同时,堆温也会下降,导致有害杂菌增多,影响菌丝的萌发生长,反而使菇的产量降低。
另外在堆料和翻料时要注意,不能将培养料踩实,料堆也不要太宽太高,除了在料堆上打些通气孔增加通气性外,料堆表面也不要盖的太严,外界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可少盖或不盖塑料布。如果通气不良,料堆温度迟迟不上来,料堆中心厌养区扩大,会造成厌养发酵,不利于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和物质转化,常伴有酒糟味。同时料堆也不宜太小,否则会使四周冷空气透入料堆,大部分热量经过对流散失掉,料堆难以达到要求的温度,一般在石家庄地区,按干料计算,冬季料堆不要少于400千克,春秋不要少于200千克。还有在温度较高的季节,发酵过程中料堆四周常有苍蝇、菇蝇等害虫,应喷些高效低毒的农药,及时杀灭。以上讲的是发酵料的堆制,下一步就该装袋了,在装袋之前先将菌袋扎些微孔.。
问:为什麽培养料没装进去,就先扎些孔呢?
2.装袋
1)针眼微孔技术
菌袋通气好坏直接影响鸡腿菇菌丝生长的速度,如通气不良菌丝生长缓慢,不仅会延长生产周期,降低产量,而且还会造成杂菌污染。针眼微孔发菌技术使此问题得以解决。
问:那麽扎多少,又如何扎呢?
该技术的具体操作要点是,将40~50个叠在一起的袋子,用缝纫机最小号针,以最大针距,在缝纫机上纵向空走两趟(即不用线),于是便在袋子上留下了四趟针眼,也可按袋内分层装菌种的位置,横向走几趟针眼,装袋时将菌种装在针眼层上,若是在高温季节,菌袋装料封口后要将其在石灰粉上滚几周,可大大提高发菌的成功率,避免污染、减少虫害。采用此技术,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可由原来的26~30天,缩短为18~20天。
目前选用的栽培袋规格多是折径20~25厘米,长42~50厘米,厚0.015~0.02毫米的低压聚乙烯袋。选择栽培袋的原则是:早秋、晚春气温较高的季节选用折径较小的袋子,在晚秋及冬季选用折径较大的袋子。装袋的操作方法是先抓一小把培养料放在袋底,然后放一层菌种,菌种以放在菌袋周边为主,再填料,撒料要均匀,并将其压实,每袋共装三层或四层菌种,中间有两层或三层料,最上面的菌种层上仍要填加一小把料,最后将整个袋子均匀地用力压实,但注意在用力时,要直接压在料层上,不要压在菌种上,以免对菌种造成机械损伤,影响菌种的活力。菌种的用量,以干料计应掌握在10%左右,最后将袋口用手握式订书机订住或用塑料绳系住封口。料装好后就应进行发菌了。
1.发菌
1)发菌场地
对发菌场地的要求是远离畜舍、禽舍等污染源,地势要平坦、干燥、通风良好,如外界气温能稳定在4℃以上,应尽可能选择在室外、棚外发菌,树林下也是较为理想的发菌场所。
2)发菌管理
发菌时,菌袋间相互接触常会造成温度过高,稍有不甚便会造成烧菌,因此可在每层菌袋间平行摆放两根竹竿或玉米秸,根据外界气温情况,确定各层菌袋的间距及各排间的距离。在发菌管理中要注意每天都要查看袋子中间的温度,一般菌袋内部温度应掌握在28℃以下,为使整批菌袋发菌均匀,整个发菌过程中要倒袋2~3次,由于袋间有一定的距离,增加了袋间的通气性,可使菌丝的生长速度大大提高。如果是在棚外发菌,码好的菌袋上面要覆盖一层遮荫物,以避光发菌,在气温低于5℃时,也可覆盖塑料布保温,但每天要掀动塑料布2-3次,以利通风换气,同时注意袋内的温度,要掌握在28℃以下,这样18-22天菌丝就可以长满菌袋。再往后就可以进入出菇管理阶段了。下面我们接着介绍熟料栽培技术的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5个问题。先说说拌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