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中对水分的要求包括两方面,即基料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单就出菇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来说,理论上一般要保持在85%~95%之间,但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情况,一味生搬硬套,则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
气温低,水分蒸发量小,此期生产食用菌如果盲目加大用水的频率和数量,则势必引发棚温更低,菇体表面蒙水,影响子实体正常的呼吸代谢,使子实体的抗性降低,严重时还可导致以下损害的发生
死菇——各品种均可发生,除病虫危害、机械损伤等原因外,湿度过大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降低用水量的条件下,搞好菇棚的保温,并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关系,即可改变这种状况。
细菌病害——各品种均可发生。如平菇上的锈斑病、褐斑病、腐烂病,鸡腿菇的软腐病、烂料病等,症状一般表现为菌盖或菇体表面有一层粘液、菇体软化、死亡、水渍状、基料酸臭味极重,这就是典型的细菌性侵染病害。该病系由水分或湿度过高引起的,一般生产上可在摘除病菇、清理料面、加强通风和停止用水的基础上,在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5%左右时,配合喷洒1%漂白粉溶液和多甲溶液各一次,保持棚内遮光和加大通风,正常条件下,10天左右即可重现新蕾。
在低温条件下生产食用菌,保持较低空气湿度,不仅能减少病害的发生,而且产出的鲜菇明显具有质量高、商品性好的特点,特别是其货架期可相应延长3倍左右,极受商家欢迎。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降低,产菇量亦有所下降。但由于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并相应提高了商品价值,总体生产效益不降反升,从这一点来说经济上还是合算的,并且也符合市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