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红猝倒病防治
320
切换pc版

一串红猝倒病学名pythi aphanidermat(Eds.)fitzp ,除为害一串红外,还为害鸡冠花、凤仙花、翠菊、三色堇等花卉。在我国分布较广泛。

  

  症状 该病害易在育苗期发生。易引起烂种,幼苗期感病茎或根会产生水渍状病变,病部有缢缩现象,呈黄褐色,病情向植株上下扩展,致幼茎呈线状,湿度大时病部附近或土面上长出白色绵毛状霉,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该病扩展迅速,严重时一夜之间成片幼苗猝倒在畦面上。

  

  病原 该病害由瓜果腐霉属卵菌引起,菌丝体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隔膜,无色,直径2.3-7.1微米。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大小63-725×4.9-14.8微米,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泡囊球形,内含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大小12-17×5-6微米,肾形,侧生茸鞭和尾鞭2根鞭毛,等长。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微米。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大小5.6-15.4×7.4-10微米。卵孢子球形,平滑,直径14.0-22.0微米。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发病特点 该病菌以卵孢子在表土层越冬,一般为12-18厘米厚处,并长期存活。翌春,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侵染幼苗引起猝倒。在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借灌溉水或雨水溅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即在幼苗长出1-2片叶时发生,3-4月为育苗发病高峰期。在地温15-16度为病菌生长适宜,湿度高于30度受到抑制;地温10度即可发病。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苗床低洼、播种过密不通风、浇水过量床土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在苗期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合理密植,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园中排水措施,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必要时进行更新床土提倡施用生物肥及腐熟肥,选用新土。及时清理,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减少病源。

  

  (2)因地制宜的选择抗病品种。

  

  (3)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

  

  (4)化学防治及时喷洒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或61%乙磷锰锌可湿粉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夜,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防治1-2次。

  常用药剂 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1%乙磷锰锌可湿粉、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