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精方式的影响
管理成年公猪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采精频率的确定。无论是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都要从生理特性和经济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些报道指出,采精频率为每两周3次或4~5天1次,可获得最高的精子产量。然而,这种采精频率并不是对所有公猪都适用。
需要牢记重要一点是无论那种采精频率,获得精子数量最好能充分发挥精子贮存和释放的潜力,而不是直接测定精子每天生产的速率。这个问题的间接证据可从每周1次或者2次,持续5个月,之后采精频率两组互换,即每周1次换成每周2次,每周2次换成每周1次,这样再进行5个月试验。
该实验中公猪每天产生精子的量没有变化,而采精频率的改变却影响到每次射精的总精子数。在采精频率改变之前,每周采1次的公猪每次采得的总精子数较多,但每周采得总精子数较少。改变采精频率之后,每次采精总精子数和每周采得精子数与从前没有太大变化。直到5个月后,每周采精2次的公猪每周所采总精子数才增加,而每周采精1次公猪却获得每次射精最多的总精子数。
这些数据显示,多数公猪习惯于给定的采精和配种频率,一旦习惯形成,靠增加采精频率不会提高精子产量。在较长时间内,为获得理想的精子量,采精频率的稳定比采精频率本身还重要。为适应一定采精频率,控制每次有多少精子射出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可以推测,一段时间内精子每天的产量是不会改变的,可能通过改变精子从附睾中释放量来适应采精频率的改变。
有趣的是每个试验组都有几头公猪由于采精频率的改变,使其每次射精的精子数持续增加或减少。每次射精的精子数量增加也伴随着每天精子产量的增加。这些数据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为获得最多精子产量理想的采精频率存在公猪间的个体差异。
事实上,多数生产场是根据对公猪每天或每周的配种任务来确定采精频率或使用频率的。例如,发情母猪数量增加或某种原因引起公猪每次射精精子总数下降,那么将以增加公猪采精或利用频率作为补偿。虽然这种情况在部分公猪站存在,据目前的资料,长期不断更换采精频率,可能不利于最大限度获得精子产量。
四、精液的处理程序
采精量的确定以电子天平称量,按每克l毫升,这样减少精液在稀释前为测定其体积而转换盛放容器,这种转换容器可导致精子死亡。精液密度以精子密度仪测定,其原理是精子透光率低而精清透光率高,测定光密度可知精液密度,波长通常采用550纳米。精子畸形率测定以相差显微镜不需染色既可计算,而不是传统的通过染色才可计算。
每头份输精量要求不少于70毫升,一般采用80~100毫升,而不是传统的20~40毫升。最近研究表明,猪子宫角较长,每次输精少于70毫升,将影响产仔数和分娩率。每头份精液含总精子数25~40亿,活率不低于0.7,以此为基础确定稀释倍数。
稀释液目前采用简单的已知化学成分,而不是传统添加卵黄或牛奶等,因卵黄或牛奶含有诸多未知因子,且猪场现场不便操作。
精液保存的温度目前采用16~19℃,一般为17℃。温度如低于15℃将对精子产生较大的伤害,因为猪精子对低温非常敏感;温度高于20℃将使精子处于较高速度的运动状态,使精子消耗过多能量而过早的衰亡。因为保存温度不需低于10℃,因此稀释液中不需添加抗冷休克物质如卵黄、牛奶等。保存时间一般为3天,最长可达9天,主要根据不同稀释成分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