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季
立秋后,即进入多雨季节,常常出现阴雨连绵的低温天气,空气湿度大,这种气候会影响各龄蝎的正常生长与发育。此时,蝎饲料的投放量要少,以免投饵过多,造成剩余饵料腐烂。要经常清洗饲养池里剩余的不能再食的饵料,清刷、晾晒食盘和水盘,保持清洁卫生,以利蝎的生长发育。特别是8-9月产出的幼蝎,要注意做好其分群工作。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减少水盆与供水量。如果发现蝎房过于潮湿,应撒些干燥的风化土以降湿,也可在风和日丽的晴暖天开窗通风散湿。
秋分以后,各龄蝎进入入蛰前的准备阶段,因而食量突增、代谢加快,此时宜加大供食量与供食次数,可适当增喂一些肉食类饲料,增强体质、储备能量,以度过漫长的冬季。同时,还要注意降低蝎房和活动场地的湿度,取出室内所有水盘,停止直接供水,以减轻蝎体内游离水的数量,增加结合水的比例,从而增强蝎体的抗寒能力。这一季节要防止斑霉病、黑腐病、腹胀病和拖尾病的发生。
二、冬季
霜降以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各龄蝎逐渐停止活动和采食,转入冬眠状态,直到翌年谷雨前。这一段时间要重点搞好蝎房的防寒保暖以及防止鼠害等工作。蝎冬眠后,要将蝎房墙缝用泥密封,防止寒风侵袭;也可用稻草或土围住蝎窝,做到保温即可。期间,不要翻动蝎窝,不要在蝎房内吸烟、饮酒、堆放粮食和农药。另外,冬季应经常观察蝎房,检查蝎窝的安全,特别要防止鼠类进入蝎窝吃蝎。
三、疾病防治
1、斑霉病。斑霉病为环境潮湿、气温较高而使绿霉菌寄生于蝎体引发的传染病。常见病蝎头胸部、背板、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向四周扩延,隆起成片。病蝎初期表现不安、活动减少,后期呆滞不食,直至死亡。尸体内充满绿色霉菌状菌丝体集结成的菌块。防治方法:经常刷晒水盆、食盆,翻晒瓦块,垫土,并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
2、黑腐病(黑肚病)。因食入腐败饵料感染黑霉菌或环境污染、饮水不洁所致。早期病蝎前腹部腹胀、呈黑色,食欲降低,后期病蝎前腹部出现黑色腐败型溃疡病灶,挤压有黑色黏液流出,病程短、死亡率高。防治方法:防止饲料、饮水受到污染。一旦发病,要定期清除病死蝎,并用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
3、腹胀病(大肚子病)。因晚秋气温偏低、采食饵料后消化不良造成。病蝎表现为腹部隆起、活动迟钝,不食亦不消化,常在10天左右死亡。防治方法:生产中应加强秋季保温,将温度控制在20℃以上。蝎一旦发病,可将多酶片1克加长效磺胺0.1克,拌入100克饵料中饲喂,直至痊愈。
4、拖尾病(半身不遂症)。因长期饲喂脂肪含量高的饵料,使蝎体脂肪大量积累而致病;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也会引起拖尾病,多发于2龄蝎。病蝎体大光亮,肢体功能降低或丧失,尾部下拖,活动缓慢、艰难或伏地不动,口器红色,似有脂溶性黏液泌出;发病5-10日后死亡。防治方法:生产中应不喂或少喂蚕蛹、猪头肉等含脂肪高的饵料,应以饲喂黄粉虫、地鳖虫为主,辅以瓜果、蔬菜。另外,要注意调节好蝎房、蝎窝内的湿度,保持环境干爽。发病后用大苏打片3克、炒香麦麸50克,加水60毫升拌匀后饲喂至痊愈。
四、敌害防治
1、螨:因饵料中含有螨虫,蝎窝过于潮湿,食物残渣过多,招致螨类繁殖。螨类常寄生于蝎肢部和腹部,被害蝎常食欲不振,消瘦死亡。生产上应通过保持蝎窝干燥、及时更换窝土和清理蝎池内食物残渣加以预防,也可用猪、鱼等骨头诱杀。
2、蚁:蚂蚁进入蝎房和蝎池,不但与蝎争食饵料,还常咬食幼蝎与残蝎,数量多时还咬食壮蝎,危害极大。生产上常用烧焦捣碎的蛋壳撒在蝎房周围阻挡其进入蝎房,也可投放毒蚁药饵在蝎房周围将其毒死。平时发现蚁穴、蚁群要就地扑杀。
3、鼠:蝎进入冬眠后,应严防鼠害。①修建蝎房时,地面要夯实,四壁用水泥抹好,以杜绝鼠洞。②进入冬季,要重新检查、修缮蝎房与门窗,防止老鼠进入。③平时还可采用灭鼠药物等方式彻底灭鼠。(274030 山东省菏泽学院动物科学系 许腾)
( 来源:《农村百事通》2007.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