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秧田管理的几个关键时期
347
切换pc版

     作者:尹德利 汤胜民 赵岩   秧苗类型的选定
    
      秧苗可分为小苗、中苗、大苗三种类型,人工插秧或抛秧可用中苗或大苗,机械插秧用盘育中苗,根据黑龙江省多年水稻育秧经验,多用中苗和大苗。
    
      旱育壮秧模式
    
      中苗壮苗模式:秧龄30—35天,叶龄3.1—3.5叶,株高13厘米左右,秧苗干重早期超过种子干重,地上中茎长不超过3毫米,第1叶鞘高3厘米以内,各叶耳间距均匀,为1厘米左右,第3叶长8厘米左右。
    
      大苗壮苗模式:秧龄35—40天,叶龄4.1—4.5叶,株高17厘米左右,地上部中茎长3厘米以内,各叶耳间距均为1厘米左右,第4叶长11厘米左右。
    
      不同秧苗类型的播种量
    
      中苗:机插中苗每盘播芽种100—110克;机播中苗每盘播芽种100—110克;人播中苗每平方米播芽种250—300克;抛秧每穴播芽种3—5克。
    
      大苗:人工移栽,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种200—250克。
    
      秧田管理的关键时期
    
      不同秧苗类型,通过秧田管理,达到适龄壮苗,适期栽植。整个秧田管理期间,要运用叶与根、叶鞘与叶片的同伸关系,做好分期管理。
    
      中苗管理(4个关键期)
    
      种子根发育期。
    
      水分管理:在浇足底水的前提下,种子根发育期一般不浇水。如发现出苗顶盖现象或床土变白水分不足时,要敲落顶盖,露种处适当覆土,用细嘴喷壶补水,接上底墒。
    
      温度管理:以密封保温为主,如果35℃以上高温,应打开秧棚两头通风降温。
    
      病虫草的管理:如播后7—9天仍未见出苗,可能出现烂芽现象,每平方米可喷施1000倍65%敌克松液3公斤进行防治。发现苗床有蝼蛄虫道,及时喷洒800倍液的敌百虫或敌敌畏药液防除,有鼠害时床周撒施防鼠剂。
    
      第一完全叶伸长期
    
      水分管理:在撤除地膜后,床土过干处于喷壶适量补水,使秧苗生长整齐,并随时观察地下鞘叶节5条根系生长状况,根数少,白根多,表明水分充足,如土表发白,根多,应适当补水。
    
      温度管理: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最高不宜超过28℃,晴天自早8时到下午3时,要打开苗棚两头或多设通风口,炼苗控长。如遇冷害,早晨提早通风,缓解冻叶萎枯。
    
      商乳期
    
      水分管理:要注意:三看浇水,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叶水珠变小或午间心叶卷曲,要在早晨8时左右适当浇水,1次浇足,水温最好在16℃以上。
    
      温度管理:棚温在2叶期控制在22℃—25℃之间,最高不超过25℃。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多设通风口或进行大通风炼苗。2.5叶后根据温度情况,逐渐转入昼揭夜盖,最低气温高于7℃时可昼夜通风。
    
      养分管理:如果秧苗出现缺肥现象,在2叶期,每平方米苗床用硫铵25克兑水2.5公斤充分溶解后,喷施叶面,然后用清水洗1—2次。
    
      病虫草的管理:为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在1叶1心和2叶1心期,分别浇1次ph4.5左右的酸水,5小时后再喷施1000倍敌克松药液。在稗草1.5叶期,每1000平方米用20%敌稗150克,兑水6公斤混匀,在晴天露水下去后均匀喷雾,喷药后床温不能高于30℃,以免出现药害。
    
      移栽前准备期。
    
      水分管理:移栽前3—4天,在不使秧苗萎蔫的前提下,进一步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壮根,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
    
      养分管理:移栽前一天,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撒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沾在床土上,防止运秧肥料遗失。
    
      病虫草管理:移栽前一天,每100平方米用40%乐果7.5毫克兑水6公斤,喷在叶片上,预防前期潜叶蝇。
    
      大苗管理
    
      前四项管理与中苗一致。
    
      第4叶伸长期。
    
      水分管理:注意观察秧苗需水量(同中苗离乳期需水“三看”要求),及时浇水。
    
      病虫草的管理:此时注意防止立枯病的发生。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