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小麦条锈病防治预案
389
切换pc版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今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制定并发布了《2005年小麦条锈病防治预案》,具体如下: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流行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目前我国小麦主栽品种抗源单一,抗病品种推广面积有限,菌源充足,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将会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为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危害,确保2005年我国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发生趋势根据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北、河南等地菌源情况,结合小麦品种抗性和气候条件分析,预计2005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总体上将呈中等偏重流行态势。其中四川、重庆、贵州、甘肃南部(陇南及天水)、陕南及关中西部地区大流行;云南、湖北、河南、宁夏、青海、新疆及甘肃和陕西其余地区呈中等偏重流行;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将中等流行。预计全国发生面积8000万亩左右。若不加以控制,可能造成3000万亩小麦严重受灾,5000万亩小麦产量受到影响,直接产量损失将达25亿公斤以上,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二、目标和任务(一)防治任务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和控制其流行危害的要求,2005年需防治小麦条锈病面积1亿亩次以上,其中菌源地冬前防治2000万亩,早春防治4000万亩次,发病盛期应急防治6000万亩次。

  (二)防治目标西部菌源区,通过采取早期预防、生态调控以及应急防治等措施,减少小麦条锈病向小麦主产区的蔓延流行,力争将为害损失总体控制在5%以下。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主产麦区,通过推广抗、耐病品种和实施早期发病中心的预防和流行期的应急防治,有效控制流行程度,将为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

  三、防治策略根据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2005年应采取分区治理的策略,以越夏菌源区生态治理为关键,以秋苗发病冬繁区早期防治为重点,以保护主产麦区为目标,重点打好播种期的药剂拌种、病害始发期发病中心的控制和流行期的应急防治三大战役;通过示范区建设展示条锈病防治新技术,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带动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全年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防治措施(一)加强病情监测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认真做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报工作,一是执行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测发生情况,认真做好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二是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三是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关键时期一周一报,为有效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抓好早期防治一是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合理布局不同抗源的品种;二是推广三唑类药剂拌种技术,控制和延缓条锈病发病时间和强度,减轻小麦条锈病田间防治压力;三是抓好菌源区早期预防工作,通过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打点保面”,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减少病菌的扩散蔓延。

  (三)把握防治关键一是对早期发病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陕西、湖北及河南南部等重点区域,在2月底至3月初对发病麦田实施全面防治,控制病害向主产麦区流行蔓延;二是对河南大部、山东、河北、安徽、山西等省流行区或局部流行区,根据病情动态,从3月中下旬开始挑治发病中心,4月份对发病麦田进行全面防治;三是对西北、西南和黄淮海条锈病流行区,4~5月组织群众采取大面积应急防治措施;四是对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冬春麦交错区,5月中下旬到6月份,根据病情组织大面积防治,特别要加强对晚熟春麦条锈病的防治,减少越夏菌源。

  (四)推广高效农药大力推广以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农药。种子处理用三唑酮拌种,以有效成分药计,用药量为干种子量的0.03%,用拌种桶(箱)进行种子干拌。大田喷药,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30~40克喷雾防治。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