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393
切换pc版

    自2005年7月大豆疫病随着大豆种子的调运传人我州后,我站立即成立了大豆疫病监测领导小组,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巩留县进行田间监测工作。

    一、发病调查

    2005年发生面积2239公顷,2006年的发生面积为2858公顷。

    1.新源县发病情况

    大豆种植面积0.67万公顷,调查面积0.3万公顷,发生面积0.23万公顷,其中零星发生面积0.21万公顷,发病株率1%的为267公顷。大豆疫病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哈拉布拉乡、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发病品种主要有科索、石大豆2号。

    2.巩留县发病情况

    春播大豆种植面积0.43万公顷,复播面积0.58万公顷,春播的主要栽培品种为新大豆1号、石大豆2号、相文~88、王中王、合丰47、伊大豆1号,主要分布在巩留县阿尕尔森乡、东买里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阿克吐别克乡、城镇、牛场、羊场、综合农场、良繁场等10个乡镇场。

    据初步调查,春播大豆疫病发生面积达325公顷。主要发生在牛场、羊场、阿尕尔森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等多个乡(场)。复播大豆至今尚未发现。发病品种以东北引进的品种发病重,有相文-88、合丰47;发病较轻的品种有新大豆1号、王中王、伊大豆1号、石大豆2号。黑农39号由于2005年发病重2006年没有种植。

    3.71团发病情况

    大豆种植面积667公顷,发病面积200公顷,黑农39号为该团的主栽品种,面积200公顷,原种从石河子农科院调入,2006年发病率在1%~5%。

    二、发病症状

    在我州大豆疫病的显症期主要在开花期,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病苗主根变深褐色,侧根几乎完全腐烂。病茎由地表到第1分枝处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茎部溃烂而倒伏。感病品种叶片黄化、萎蔫、枯死。成株期受害,主、侧根腐烂,茎基部出现黑褐色溃疡病斑,病变部位向上扩展,有的在茎部断续出现,发病节位高达4~8节。病茎髓部变黑,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靠近病斑的叶柄基部变黑凹陷,叶片下垂凋萎,呈八字形,但叶不脱落。受害植株叶片由下而上发黄,随即整株枯萎死亡。侵染较晚的植株可以结实,但豆荚基部呈水渍状,病部逐渐向端部扩展,整个豆荚变褐干枯。潮湿时,荚皮出现黑色霉层。病荚中的种子也受到侵染,豆粒表面淡褐色、褐色至黑褐色,无光泽,皱缩干瘪,豆粒变小。

    三、发病条件

    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温度。大豆疫病是靠病菌进行传播,土壤或病残体是主要病菌源,病菌通过降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因此,充足的水分是病害侵染、流行的必要条件。

    四、发病地块

    该病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夜潮地、积水地、低洼地。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发生病害重的植株均在积水和出水口处。

    五、防控措施

    1.对发生疫病的地块,组织劳力,拔除病株销毁。

    2.轮作倒茬,发生大豆疫病的地块严禁再种植大豆,要求制种单位严禁私自从外省调运种子。

    3.暂时界定疫区,禁止疫区的大豆种子向非疫区销售。

    4.对发生大豆疫病的种子田,一律不准做种,不准发放产地检疫证书。

    5.发病初期采用58%甲霜磷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667平方米对水进行喷雾防治,发病中心植株受药剂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病情有所减轻。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