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腐蹄病主要表现为绵羊蹄部发热、肿胀、化脓,乃至跛行。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跛行为主要特征。本病的严重发生已给我州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本病能有效的减少绵羊因瘦弱引起冬春死亡。
1 自然概况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拨4 000m以上,气候寒冷,缺氧,地温低,日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无明显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全年无绝对霜期,年均气温-4℃左右。年均降水量517 mm,多集中于八、九月份。全州土地总面积7.6万km2,草原总面积6.5万km2,占85.53%。2003年初共有
各类牲畜234.90万头(只匹),其中羊125.42万只。藏系绵羊为本地的特有畜种,终年放牧,无补饲条件。
2 流行情况
本病在我州流行较广,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本病的发生,各地危害程度不同。据五六十年代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州绵羊的发病率达10%~30%,死亡率为2%~3%,最高可达9%~10%。每年夏秋季全州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多雨的8、9月,低洼潮湿草场放牧的羊呈地方性流行。由于病羊长期跛行,严重者蹄壳脱落影响采食,造成消瘦或因实质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与继发性感染而于冬春大批死亡。2003年夏秋以来,由于全州范围内实施人工增雨,雨量相对往年较多,因而绵羊腐蹄病的发病率也更为严重。
3 临床症状
病初呈现一肢或两肢跛行,蹄柔软部分发生炎症,蹄踵和蹄冠部发生肿胀,随后出现溃疡。用手挤压蹄冠部时流出有腐败恶臭的黏稠脓液。行动时患肢不能着地,病羊常卧地不起,多呈慢性经过。病轻且一肢患病者多能自行恢复,但大多数病例常残留慢性肿大、长期跛行。有的坏死性炎灶蔓延至腱、韧带、关节骨骼时,往往造成蹄壳脱落。病羊食草困难,日渐消瘦或因实质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或继发感染而死亡。根据病的发生部位及其引起的机能障碍、蹄部症状,坏死组织的腐败恶臭等临床特症,结合流行病学,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4 防治
(1)经常保持羊圈干燥,防止羊经常在低洼潮湿、崎岖多石、荆棘丛生的地区放牧,可减少发病。发病后及时迁移到干燥牧地,并对病羊进行及时治疗。
(2)将患部先清除去脓液和坏死组织,然后用10%硫酸铜,5%双氧水,7%碘酊或复方碘溶液冲洗,再撒布磺胺粉或涂鱼石脂软膏,每日1次,2~3次可愈。
(3)病情较重时,可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万~30万IU;10%磺胺嘧啶钠10 ml,隔日1次,5~10次即可。
(4)大群发病可用于5%~10%福尔马林液加热(20~30℃)蹄浴。多数羊1~2次即可痊愈。
5 小结
(1)5%~10%福尔马林液药浴病羊,蹄浴3~4次,对治疗本病有90%以上的疗效。但必须将溶液加热到20℃左右才能起到药效。因为牧区气温一般较低,夏秋季水温多在10℃以下,低于10℃的福尔马林液没有杀菌作用,且易发生聚合现象。
(2)本病病原较复杂,高雨量地区彻底扑灭本病有很大困难,所以,在发病期到来前进行5%~10%福尔马林液蹄浴,预防腐蹄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