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沧桑话“疏浚”(图)-园林理水景观工程技术
468
切换pc版

杭州现在又在疏浚西湖了,这一次“浚湖”仿佛是悄悄进行的,挖泥船停在湖心,管道直接插入湖中,湖泥不知不觉地吸上来,运往郊外的场地,湖水风平浪静,甚至大多数市民和游人完全不曾察觉。但是历史上的西湖疏浚可是一件兴师动众的大事,不仅史书上要大树一笔,而且主持疏浚的官员一般都会青史留名,百姓对他们也会深怀崇敬之情。

杭州是一个濒江带湖的城市,西湖在众多江河中可算是一个年青的湖泊。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0年,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恶波,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今天宝石山尚存有“秦皇系缆石”胜迹为证。据说秦始皇想渡江东去会稽,在钱唐山上向东眺望,因而得名“秦望山”。据专家考证,当时西湖只不过是一个潮水出没的浅海湾,与烟波浩渺的钱塘江连成一片,并未形成后来的“泻湖”。他们推定西湖由海湾变成泻湖大约是在秦后期或者汉初,距今已2000余年。西湖脱离江海成为泻湖,继而由于周围群山的泉水溪流注入,逐渐演化为淡水湖。其后历经泥沙沉淀、生物积累的填充,屡次淤塞。今天看到青山秀水的西湖,其实是历代疏浚和治理的结果。

历代以来西湖的湖水就灌溉着附近的上千顷土地,公元822年白居易写的《钱塘湖石记》说:“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西湖近郊农田,因此得免旱年。其实现在的“白公堤”,在白居易到杭州前已经有了,当时就叫“白沙堤”。白居易所筑的堤是从钱塘门开始的,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称上湖,堤外称下湖,平时蓄水,旱时灌田。他在《钱塘湖石记》中记载了堤的功用、放水、蓄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据《西湖游览志》载:“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数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此话说白了,就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政务清平,打官司的人不多。凡有穷人犯法者,罚他在湖边种树;富人要求赎罪的话,令他在湖上开垦几亩葑田,在任几年湖边田茂林荫。如倚窗南望,沙滩外湖波粼粼,野鸭戏水,景色极为幽雅。白居易三年知府,给杭州留下一湖碧水、一道长堤、六眼清井和二百多首诗词。离任时杭州百姓扶老携幼,洒泪饯别。他的“历官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风与月,最忆是杭州”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百年来早就成了烩炙人口的诗句。

那么现在的“白堤”究竟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又是谁带领修筑的呢?白居易曾说:“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数百年来仿佛是一个迷。一般认为,白堤同苏堤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来自疏浚西湖工程的底泥筑成,只是史籍疏于记载,后人至今找不到依据罢了。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西湖“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王济出任杭州知府,上奏疏浚西湖,增置斗门,以备渍溢之患,并把《钱塘湖石记》刻在湖边。庆历元年(1041年)郑晋任知府,又发动民工数万人开浚西湖,百姓受益不少。元佑四年(1089年),水旱交加,民生恐慌,西湖十有二三已经淤塞,旱时濒湖良田得不到灌溉;雨时杭州城内几成泽国。湖面“水浅葑横,如雪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就是说如此下去,西湖当时已菰草丛生,积久成田,如不及时疏浚,如再过二十年,就不再会有西湖了。时苏轼出任杭州知府,上奏朝廷《乞开杭州西湖状》称:“今湖水窄浅,六井渐坏,20年之后,西湖尽为葑田,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意思是湖水如若湮废,居民必将散掉,城市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苏轼主持的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当时西湖大半已经堙塞,苏轼称之:“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不可废也!”在奏折中历陈,西湖有水产、饮用、农田灌溉、内河航运、酿酒等重大作用,称“五不可废,非疏浚不可”。元佑五年(1090年)苏轼发动20余万人浚治西湖,并用湖泥葑草堆成长堤,形成了“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沿岸夹植柳、桃,堤上筑六桥”的苏公堤。如今白堤、苏堤相映对衬,成为西湖山水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另一个著名治理西湖的人就是杨孟瑛了。明《西湖游览志余》称:“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唐、宋两朝杭州市道繁荣,因此也就有了西湖是个“销金窝”的美誉。但是到了元末之后,西湖又受到冷遇,六桥之下,水流如线;苏堤西向,葑草蔽湖,湖面几成菱田荷荡了。到了明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至1449年),杭州又开始复苏了。弘治16年(1503年),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府,重新开始了对西湖的整治。时西湖淤塞十有八九,湖面逐步湮废,渐成沼泽,权贵切霸湖道,良田荒芜,几人得利,万家吃苦。杨孟瑛历时一百五十余天,拆毁田荡3481亩,恢复了西湖旧观。所挖葑泥另筑一堤,后人称之为“杨公堤”。据载,杨公堤从栖霞岭起,弯过丁家山直至南山,堤上亦有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当时人们叫“里六桥”。由于“杨公堤”西面就是农家桑田,游者不多,里湖淤浅,到了清末就已经消失了。

西湖上有四岛:孤山、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其中三岛浮于湖上,被人称作湖中仙境的“蓬莱三岛”。发动民工筑起其中一岛“阮公墩”的阮元,公元1800年出任杭州巡抚,此时西湖又泥沙淤淀,葑草积厚,渐渐淤塞。为了治理西湖,阮元化了两年时间调集民工疏浚湖泊,并且效仿苏东坡的做法,将所挖的湖泥,积葑为墩,垒成湖中一个小岛,面积大约8.5亩。后人为纪念阮元的功绩,称之为“阮公墩”。

西湖沧桑,历尽人间风雨。自清嘉庆五年(1800年)阮元治理后,西湖长期懈于疏浚。到了民国初年,湖水淤浅,荒草丛生,里湖一带全是芦苇,外湖行船需用竹竿标出航道才能通行,船工称之“打竿儿”。如遇大风,游船误入淤地,就会“打浅滩儿”,进退两难。抗战爆发后,1932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游客稀少,民生艰困,市民只能上山砍柴挖根烧饭,西湖四山因之几成秃顶,水土大量流失,西湖日显淤塞。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湖水平均深度只有0.6米,游船过后会泛起阵阵泥浆。苏、白两堤桥梁大都损坏,堤基塌陷,一遇汛期,湖水漫至堤上,桃、柳如陷泽国。当时花港观鱼只剩3亩,残花败柳。

如今,解放后西湖的“疏浚”已成为历届人民政府的必做工作,现代化的疏浚设备,周围的翠绿青山,杭州人民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一颗明珠,世界的一颗明珠。

( 0 B )

( 0 B )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