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运输、保存及使用过程均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存在着偏差将导致免疫缺失,使疫苗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将疫苗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错误总结如下:
一、高温运输:由于受条件限制,县以下动物防疫机构很少配备冷藏车,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多采用保温瓶或保温箱,很难避免高温运输,甚至温度忽高忽低引起复冻融,而降低了疫苗的效价。
二、保存不当。生物疫苗一般都怕热,特别是冻苗,需保存在低温环境,冷冻真空干燥的疫苗,冷冻需保存在-15℃的环境中,灭活苗需低温保存在2-15℃环境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保存不当主要有不按规定温度保存,冷冻保存与低温保存不分,疫苗任意放置,高温存放,温度忽高忽低。
三、使用不当
1、接种途径不正确。正确的免疫接种途径可以尽快产生确实的免疫效果,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免疫途径不正确主要有:⑴该注射的疫苗被用于经口或点眼、点鼻免疫。⑵该气雾免疫的被用于经口或注射免疫。⑶该皮下接种的被用于肌肉注射。
2、稀释方法不当。疫苗在使用前一般均需要正确稀释。稀释要使用规定的稀释液,常见的稀释不当有规定稀释液稀释而用冷水或蒸馏水稀释,稀释液的量掌握不准,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3、疫苗剂量不适当。疫苗剂量过少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抗体不能形成或抗体滴度太低不能产生保护作用;疫苗剂量过多,抗体的产生反而会受到抑制,产生免疫麻痹现象,一次注射疫苗太多,无疑加重了副作用,甚至导致发病。
4、免疫次数不当。灭活苗接种往往产生抗体量低且消失快,如果在第一次接种后,2-4周再接种1次,抗体量迅速上升,3-5天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因此灭活苗最好接种2次。实际应用中往往只免疫1次,不予加强免疫。
5、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使用活菌苗时,动物在接种前后10天内不能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同样不能饲喂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否则导致免疫失败,这一点在生产实践中也常被忽视。
6、免疫时间不当。主要是免疫程序不合理,提前免疫因母源抗体或原体内抗体水平影响致使不能获得最佳免疫效果,退后免疫因产生了免疫断档,疾病的传染有机可乘,风险增加。
7、疫苗不同毒株间混用。此种现象主要发生于紧急预防接种时,未查明导致发病的细菌病毒血清型、亚型或株,一概而论使用一种苗作预防往往收不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 来源:《安徽农业》2004.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