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战鼓
718
切换pc版
监军战鼓   监军战鼓是陕西咸阳永寿县汉族民间音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军战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集体演奏的音乐形式,表演人员少则三四十人、多则百余人,因而表演起来,鼓点整齐,声势震天,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使人遥想古代战鼓的鼓舞士气,冲锋险阵的威武壮观场面。

  监军原系武将职官名,监军战鼓是唐时鱼朝恩在永寿县驻节开府而得名。明清时,地处联结陕甘官驿大道上的监军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口外的食盐、皮毛、药材,关内的粮食、布匹、烧酒都经此运往南北,驼队、马车络绎不绝。

  1930年永寿县治由永平迁出至监军,西兰公路穿城而过。监军战鼓代远年深,历史悠久。据群众口述,监军战鼓是随军做战时鸣金击鼓之战鼓的鼓点的流传和演变,故称“监军战鼓”。起源隋唐,盛行于1162年~1227年(成吉思汗时代)。

  监军战鼓代远年深,历史悠久,每年腊月、正月、农闲时节,自冬至过后,各村开始练鼓,故有“腊鼓催春”之说。春节一过,练演结合,元宵节前从不间断。传承方法是新老共敲,口援手练,以老带新,世代延息。

  监军战鼓演奏艺人颇多,较有名的有城关艺人南俊彦。南俊彦1932年生,他自小热爱民间音乐,曾担任鼓师,从小拜师于永寿村艺人“瞎老九”,聪明好学,技巧熟练,记忆力强。还有一贯热爱民间打击乐艺人夏生荣、丁治和、丁治民、尚源红、任成玉、李致祥、刘振荣、王开元、李生华、王振忠、任建成等人。

  监军镇战鼓内容相当丰富,有《三环套摘豆角》《慢八佰》《紧八佰》《五样》《青白加长青》《紧三环》《鸡上架》《老鼠嗑牙》《鸭子拌嘴》《八佰马锣》等曲目。其中《鸭子拌嘴》《八佰马锣》因抢救失时,曲失人亡;《慢八佰》内容由双锤齐下、花锤、边锤、紧墩、双墩等部分组成;《五样》由《鸡上架》《老鼠嗑牙》《慢八佰》《紧八佰》《三环》五个部分头段联结而成,节奏鲜明,富有色彩变化,表现各异,别有情趣。

  监军镇战主要的器具有鼓、铙和锣——

  鼓是敲击乐器,鼓的历史特别悠久,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了鼓、土鼓、石鼓等敲乐器。历史的发展,劳动人民不断的发明创造,鼓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用途广泛。流传于民间社鼓以木框为架,木框中部向外微突,上下两面蒙以牛皮,用两根木制鼓锤敲击而发声。音乐低沉、深厚、雄壮有力。敲击技巧多样,内容丰富。

  社鼓的直径为53厘米,高33厘米,鼓锤长33厘米,直径为3厘米,鼓锤头呈圆突形,约占全长的六分之一,内缠棉纱,外裹红布。这样敲击鼓面具有弹性好,音色柔和等优点。

  领鼓,现称指挥鼓。直径为167厘米,高110厘米,上下两面蒙以牛皮,双锤击,鼓锤长40厘米,直径6厘米,鼓锤头呈圆突形,圆周长14厘米,约占全长的六分之一。内缠棉纱,外裹红布。音色浑厚、庄严、音量洪大。总之社鼓擅长制造气势磅礴,极为强烈的欢乐气氛。

  铙,主要是配合社鼓敲击。铙以铜制,圆形,中间有一突起的碗,形如草帽。直径约34.5厘米,厚度约0.1厘米,碗径约18厘米,约占直径的二分之一。碗中间有一孔,可穿以皮带或布带。演奏时,用两手抓铙碗互相敲击而发声。音色粗犷,扩散,音量强烈。

  锣也是主要配合社鼓敲击。民间称社锣,铜制,圆形,直径为40厘米,厚度为0.1厘米,圆卷边约5厘米,一手提之,一手击之。发音宏大响亮,高亢刚劲。用以加强节奏或表现紧张气氛。锣锤长25厘米,直径3厘米。大头呈圆形,直径4.5厘米,内缠棉纱,红布包裹,敲击时弹性好,音色纯正。

  监军战鼓的鼓点变化丰富,锣钹紧密配合,敲打起来浑然一体,铿锵有力,听之使人慷慨激昂,精神振奋,是社火、舞狮、上街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仪仗队又是表演队,鼓和铙钹数量基本对等,铜锣较少,队伍阵容可大可小,表演人数十至百人均可。

  时光的流逝,没有消退监军战鼓的气势。在上世纪50年代,西村的狮子舞在震人魂魄的锣鼓伴奏下,在宝鸡专属表演获得一等奖;2000年在咸阳市表演获得二等奖;历年春节文化活动中,“监军战鼓”也曾多次获奖。

  监军战鼓体现了黄土地上人们的粗犷、豪放的性格,乐器品种单一,不施装饰,表现了北方人的淳朴、直率的性格特征。监军战鼓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