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拉伊
860
切换pc版
康巴拉伊   “康巴拉伊”是治多县境内藏族男女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诗化的交际语言,发源于六世纪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赞时期。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治多县申报的“康巴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现形式

  康巴拉伊分为祭歌、颂歌、引歌、启歌、竞歌、谜语歌、汇歌、恋歌、别离歌、贬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十二卷,每卷由一万首诗歌组成。

  传承意义

  其内容纷繁,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为藏族民间诗歌的集大成,对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传承现状

  目前,能够演唱全篇的艺人已很少,治多县政府已抢救收集整理《康巴拉伊》2400余首,但由于《康巴拉伊》内容浩繁,以口头传承为主,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康巴拉伊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