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渡发达的文化既是历史的厚赐,又是弥渡的骄傲。弥渡是中国著名的花灯之乡,”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正是弥渡花灯广泛性、群众性,历史性的高度概括。弥渡山歌民歌源远流长,曲目众多,异采纷呈。《十大姐》情深意长,《绣荷包》爽心悦目,《弥渡山歌》心旷神怡。
《小河淌水》反映了弥渡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了崇尚崇高,崇尚美好的价值取向,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先后改编成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合唱曲,器乐协奏曲,电视专题,还被昆明话剧团改编为话剧,被人们誉为“东方小夜曲”,嗤声海内外。可以说,是弥渡秀山清山为小河淌水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是弥渡马帮文化为主调的传统文化为《小河淌水》创造了一种意境原型,而弥渡丰富多彩的山歌民歌既是《小河淌水》的源头,同时,弥渡民歌《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过山调》,《山鹑子》等更是《小河淌水》的原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2000多年以来,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官家、差人、做买卖的商人、传教的和尚、迁徙的民族部落,他们在弥渡茶马古道上流动着,印度文明,西域文明,西亚文明,东非文明,西藏文明,中原文明等诸多文明,澜沧江文化,哀牢山文化,苍山洱海文化,玉龙雪山文化,高黎贡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引发大规模的交流,弥渡境内茶马古道上所有官定的哨铺,正是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场所。
独具的区位,茶马古道的连接,多元文化的相互叠置交融,形成弥渡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完整的文化系列,使弥渡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聚宝箱”。
正因为众多的民族在这条古道上不停的流动,多种文化在这里融汇、融合、吸纳、取舍,使弥渡民歌在不断的“叠置”,经过这种反反复复的“叠置”,弥渡民歌就形成了多元复合的文化特性,促成和促使弥渡民歌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并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