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歌源于唐代的汉族说唱文学“俗讲”,“俗讲”的话本即是“变文”。元末明初,流传于江南的“变文”嬗变成“弹词”,弹词流入广东,结合当地的人民的生活及独特的方言,便成了“木鱼歌”。也有人认为木鱼歌是在从其流行地区的汉族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受到外地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而更丰腴壮大,而它的演变过程,确是错综复杂。
又一说是“木鱼”来源于北方的“子弟书”。贾天慈在《试论子弟书的沿革》一文中说:“当时由于清兵分赴外地驻防等原因,此种曲艺遂先后随之传播到广东,江苏等地;各地又以不同曲艺形式别创乐调。经研究考证,木鱼、开篇、津子弟书、清音子弟书等,均源于子弟书,与北京子弟书同源异流,仅不为世人所熟知而已。”6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尚未有定论。
木鱼歌它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最长的有十二字。用语半文半俗,夹有大量的俚语和方言词。作品多属长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开书大意”,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接着是正文,逐回陈述故事情节,最后一回是尾声,交代故事终结,一般在最后加上劝诫之语。从取材方面看,木鱼书有改编自前代盛行的历史小说或戏文,如《狄青比武》取材于《万花楼》,《长亭饯别》取材于《西厢记》;另有独自创作的,东莞人的《杀子报》、《梅李争花》、《番宝名琴》、《花笺记》、《二荷花史》等等。演唱方式。现在,木鱼已经成为粤剧、粤曲的一种调式。
主要曲目
所收集到木鱼书有26种。其中24种是油印的手抄本,7种是不完整的曲目(以数字标明)。现罗列如下:《金山信》、《过埠歌》、《金叶菊8-12》、《怨夫老》、《禅院追鸾》、《店中却色》、《孤儿忆母》、《夜送寒衣1-3》、《白沙访友》、《双凤奇缘》、《降仙游园》(节选自《金丝蝴蝶》)、《周氏返嫁》、《会妻诉情2》,《岳娘谏婿》、《英台祭奠》、《十送英台》、《十朋祭江》、《玉碎珠沉》、《玉莲投江》、《泪湿青衫》、《观音十劝》、《执诗求合1》、《山伯回乡2》、《秋江送别2》《渔翁出江2》、《三娘汲水上、下》、《正宗南音金丝蝴蝶》(香港陈湘记书局发行)。其中《金丝蝴蝶》是唯一一本正规出版且是机器印刷的。《金山信》、《过埠歌》、《怨夫老》、《禅院追鸾》、《店中却色》、《双凤奇缘》、《降仙游园》、《岳娘谏婿》、《英台祭奠》、《观音十劝》、《玉碎珠沉》、《泪湿青衫》、《夜送寒衣1-2》。它们都是吕先生经多方打听从别人手中买来的。后据知情人说,在镇上的综合市场中某一香烛店出售木鱼书,另有一妇人偶尔会在附近摆卖,笔者多次前往却一无所获。另外他还藏有的录音带有:《过埠歌》、《怨夫老》、《李书云集》、《三娘汲水》、《三姐回门》、《周氏返嫁》、《陶府诉情》、《苏姐赠金》、《秋江送别》、《金叶菊1-4》、《王公卖仔1-3》。表面看,磁带似是私人录制,但因为包装尚未拆开故不能证实。
主要特征
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但与苏州弹词不同,没有开篇、诗、词、套数和说白。以后受粤曲、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始插以说白。演唱时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击节。曲调分“正腔”和“苦喉”两种。前者爽朗明快,欢乐喜悦;后者沉郁悲恻,哀怨缠绵。木鱼书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4000~5000卷之多。内容良莠杂陈。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如《目连救母》、《观音出世》;有来自小说传奇之作,如《仁贵征东》、《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现实社会题材的曲目,如描写反美华工禁约的《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国事诉根源》等。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
现状
中原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因为地域、文化、语言等的差异而演变出各种地方特色。木鱼歌也是一样,它大部分取材于中原的故事,为了适应当地的需要而加入方言谚语来演唱,让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此外,还有本地人的作品,用木鱼歌的形式把广泛流传的故事写下来,这是为了更通俗易懂。
现在木鱼歌在道滘已经不再兴盛了,它是民间的暗流,只是零星地流传着,至于具体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因为他们尚未对此作过统计,一方面是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有些艺人不想再唱,有些家属也拒绝谈起。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失明本是一种缺陷,加之木鱼歌属于下九流,所以如果将之挖掘出来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耻辱。现在只是大概知道会唱木鱼歌的人一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且多是妇女,镇上有部分唱粤曲的人会哼几句,但懂得唱长篇的却为数甚少。他所看到最盛的集体演唱便是每年的七姐诞(莞人对七夕的称呼),在文阁的天后宫,十多个妇女围着一张摆满祭品的桌子唱木鱼歌。他所知道的职业艺人就剩下一个,即在阎公古庙里的“棠叔”。一般的年轻人不接受木鱼歌,认为它节奏太慢,而且与现代相隔太远。他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木鱼歌终究会被慢慢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巫、傩、风雅颂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但它在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的巨大冲击后,在新世纪将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过去的传统是单向的,现在的选择是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有责任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整理并保存,留待后人去研究探讨。东莞木鱼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