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蒸笼的创制主要依赖于柳杉这一原材料的发现,它的价值有如高岭土之于瓷器,完全体现了《考工记》所强调的“材美”原则。柳杉的质松不实、轻软细致、顺木理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造就了黄家蒸笼一套完整的手工技艺,至清乾隆之际,已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用,有的甚至还成为了贡品,也成就了其易熟保温、透气不馊的特点。“黄家蒸笼”造型美观,本色自然,平衡对称的中空直腹直口圆柱体,屉透盖严,其造型有利于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时间,制作奇巧,轻便耐用。
解放前,传艺人遍及福州、南平、广东、台湾等地。改革开放以来,黄家生产的蒸笼销往省内外各地、香港、东南亚乃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被外国人誉为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中华蒸笼”闻名中外。保护原生态黄家蒸笼民间手工技艺,对研究宋史及其民间工艺史具有一定价值。黄家蒸笼手工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