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坊村的游傩习俗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其祭奉崇拜的“梅山七圣”与南方少数民族所崇奉的“梅山教”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典籍《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均有关于“梅山七圣”的记载。夏坊村的“梅山七圣”崇拜在明中叶由迁徙至本地的吴姓村民带入,开始仅仅是吴姓人自己供奉,入清后“七圣”崇拜才在夏坊村溪背这个地方扩展开来,至光绪九年,聚居于村中的吴、夏、赖三姓村民修建了“七圣庙”并供奉“梅山七圣”的面具。
“梅山七圣”同时还是各种傩戏、傩祭中扮演表现的对象,而在傩戏、傩祭中,“驱鬼“是一个仪式的重要主题,因而傩戏、傩祭中有狞厉骇人的装扮形象,夏坊村的游傩也是这类习俗的一种衍伸。夏坊村的游傩习俗中,每个神傩的装扮都有固定的模式:“一圣”红脸,头扎绿巾,头上V形缺口处置一把锯子,上身1,下着黄裙;“二圣”以下都是黑脸,头扎红巾,也是1上身,但“二圣”、“三圣”都是头上置一把砍肉刀,下身着黄裙;“四圣”、“五圣”则腹部插一把利刃,直透后背,肚肠流出,下身着蓝裙;“六圣”、“七圣”左手腕各插一把匕首,下身亦着蓝裙。由于吴姓供奉“梅山七圣”的历史最久,“七圣”中的“一圣”,必定要由吴姓人来扮饰,游神时也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夏坊村的游傩习俗及“七圣”崇拜对于研究古代傩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保留了傩文化的原始韵味,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添加的新印记,而在对“七圣”解释的演变和发展中,又重新加入了“七姓联盟”的主题,容纳了“七圣游傩”活动的庙会越来越演变为一个节庆习俗,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谐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宁化古游傩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