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莆田九鲤灯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项目传承人陈金文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唐代莆田民间歌舞百戏非常盛行。唐明皇时,黄石江东美女江采萍被选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其弟随同进觐,封为国舅。明皇赐《梨园》一部,带回家乡供其宴乐。于是唐代宫廷教坊歌舞逐渐传播莆田城乡。
唐咸通年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的丰富多彩杂戏和歌舞表演,其中也包括“鱼龙之戏”。
宋代兴化文化比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家乐自娱。莆田民间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及杂剧表演艺术,逐渐形成兴化舞蹈。
宋明至清,兴化对外贸易发达,航运频繁,流行于温州、杭州、潮州等的南剧流传至兴化,并为兴化杂剧所吸收,促进其发展成熟。
据清朝吴震方《岭南杂记》所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其中所说的“灯节”,与黄石现存元宵节舞“九鲤”的时间相同。“鱼龙之戏”与“九鲤舞”相似。因此,有人认为黄石沟边“九鲤舞”有可能由潮州传入。理由是:一、沟边人到潮州为官或经商后,把此舞带回莆田;二、“九鲤舞”限于黄石沟边村所特有。有关“九鲤舞”真正传入莆田黄石的年代,民间还有多种传说:(一)隋炀帝开凿运河之后,龙舟南游,下诏沿河各地歌舞迎贺,故作此舞。(二)唐末藩镇割据时,百戏中的“鱼龙之戏”随中原避难百姓,进入莆田。(三)汉时何氏九仙至仙游县东北山中1,名曰“九仙山”;又居湖侧炼丹,湖曰“九鲤湖”。丹成,九仙各乘赤鲤羽化成仙,后人以制九鲤舞作为纪念等。上述传说只在民间流传,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九鲤舞”有据可查的,自明朝中期直至近代是事实。沟边村古属黄石镇水南地界,水网密布,河鲤可上田觅食(50年代以前可随意在稻田中网鱼)。史称水南为“五龙”吉祥之地,沟边村的“龙洞宫”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与桂岭的龙塘,金墩的龙渡、下余的龙华、五龙的龙岗合称“五龙”胜地。沟边村又于十二年一轮的龙年正月元宵节举行“九鲤灯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所以“九鲤灯舞”形成的年代至少可追溯到明朝中期。
1992年5月,黄石镇沟边村民间舞蹈“九鲤舞”参加福建省民间舞蹈集成精选节目会演。荣获由福建省文联、文化厅颁发的“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保存民间舞蹈精华”锦旗。其独特、稀有的“九鲤”道具和舞技,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赞赏。
《九鲤舞》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所谓九鲤,并非都是鲤鱼,而是九种各不相同的水族:包括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等九种。清张澍辑的《三秦记》载:“每岁季春,有黄鲤鱼于海民诸月,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民间根据“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取鲤为代表,命名为《九鲤舞》。但这九鱼之中,为何又杂一蛟呢?因为蛟乃水族之首。《说文解字》(十三)注:“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率鱼飞”。所以九鲤之中,蛟为首位,蛟率鱼飞。黄石沟边《九鲤》就是根据这九种水族的特定外形、扎制成九种不同的鱼灯。每种鱼灯肚下中间装上木把、灯内点上羊油蜡烛,舞者着古装,脚穿草鞋,双足踝共系四只小铜铃(足动铃响),手持鱼灯,另有五个人手持5支火把,四个人肩扛龙门一座待后,随着打击乐的节奏,按规定的套路起舞。
《九鲤舞》的舞技动作,按现有仅存的舞蹈形状,是九鲤在双龙珠的诱引下,分为1、嬉游2、觅珠3、围珠4、抢球5、跳龙门等五个程式。其阵法为:1、追尾圈游;2、索状穿花;3、对称交叉穿插;4、沿五星式火把点,作插花形穿梭;5、由低向高处——预设龙门飞跳。其身法和步法为:“端腰曲膝半马步、定臂摇肘足尖行”,“耳听鼓点移阵式、眼观六路八卦游”,九鲤舞的全套舞蹈过程,都是在锣钹鼓打击乐的指挥下完成特定动作。开始时,音乐节奏缓慢,舞者双手不停地摆动鱼灯,在斜坡广场中,作随波逐流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加速,舞队开始变换程序和阵法,时而穿梭游弋,时而跳跃涌动,其动作明快、粗犷,只有最后一只金鱼的动作,表现迟缓、呆笨,缓进快退。因抢不到龙珠,随时横冲直撞,令人逗笑。舞间杂以禾火鞭炮、情趣无穷、场面热闹。“九鲤舞”以鲤跃龙门收场,表达了人们企求人寿年丰,事如人意,吉祥平安的善良愿望。
解放前,《九鲤灯舞》一般是十二年中的“龙”年才举行一次。若不是龙年,则不会举行这一活动。除非某乡某村突然发生重大旱情、瘟疫或有特殊的庆典事项时,才可破例举行。古代的地方民俗,举行“九鲤舞”的目的,不外是求雨、驱邪以及各寺宫、社、庙的庆典、游神等活动。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举行,都要遵循一定的仪式:一、制灯:请艺人制扎九鲤灯后,置村庄宫庙中,再请道士作道场,随后“点眼”(以红朱点鱼灯之眼)即成。二、试舞:九鲤灯点眼之后,认为即有神力仙气,即可举行试舞,先在村社庙广场上燃放鞭炮、点明鱼灯。然后九鲤出门,绕场一周起舞,舞毕,放回宫庙中香火奉祀。三、请驾:即分当地请驾与外地请驾。当地请驾由乡佬捧香引路,点明鱼灯(据传说,如不点明鱼灯进村,鱼灯可化为乌龙飞进应邀村庄的房屋,会造成灾难),沿途燃放鞭炮,进村起舞驱邪或典庆。外地请驾,即由请驾乡村的群众,到东道主迎请“九鲤”,其仪式按试舞举行后,“九鲤灯”方可上车上船,然后直达邀请目的地。这时,邀请舞队的村庄,要先举行“试舞”仪式,而后举行求雨或驱邪等。四、回宫:结束了原村或外村的活动后,“九鲤灯”即可回宫。这时,为首举蛟灯者,一定要把灯头对准自家宫庙之门。到达后,休息片刻再入宫庙之中起舞,舞后再把灯架起,待元宵节过后烧化。五、化龙:即把制作的九鲤灯烧掉。举行这一仪式时,要演戏两天,还要办宴庆贺,请道士作道场。然后置广场烧毁,待十二年后的龙年重新扎制。
过去,在举行九鲤舞活动时,民间还有“割须求子”习俗。一些未生男育女的妇女,事先把铜钱用红纸包好,待九鲤行舞时,用剪刀剪掉蛟灯上的龙须,然后挂上红包。因为“龙”为贵,“灯”与“丁”谐音,以此讨个“贵丁”的吉利。
解放后,《九鲤舞》的部分旧规被改革。首先破除了《九鲤灯》舞后元宵“焚灯”和十二年一轮的“龙”年举办“九鲤舞”的硬性旧规,改为舞后“鱼灯”进宫庙,常年奉藏,及每年举办“九鲤舞”的新俗。原有的《九鲤舞》局限在元宵节,驱邪求雨,庆典活动,现应用在各个节日喜庆,商务活动,项目开工,广场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
《九鲤舞》应用场地需要较广阔的场地,但以有平坦的缓坡路面为佳,夜晚点“鱼灯”比白天舞灯效果更好,也可在舞台的台上台下结合舞灯,更具特色。
传统的《九鲤》灯舞队伍,一般为35人左右,其中3—5人是轮换舞技人员。前为鱼灯队13人,后为打击乐队7人,持火把5人,扛龙门4人。
《九鲤》灯舞可行进表演,也可平地定点及舞台上下结合表演。近期以参予各项节日喜庆、祭祀、文艺赛事、调演为多。
前期《九鲤舞》的舞技演员为男性,因商情行业需要,现在《九鲤舞》的演员一般改换为中年女性。
鱼灯道具及打击乐类别
《九鲤舞》的道具分为鱼灯、器物、打击乐三类。
一、鱼灯类:
以蛟灯为首,蛟为龙属,能率众鱼飞。其次为鳌灯、鳜灯、鲈灯、鲡灯、鲤灯、鲫鱼灯、花鱼灯、金鱼灯。其中金鱼灯列为末位,动作表现迟缓、呆笨,横冲直撞,逗人生乐。
二、器物类:
长柄龙珠灯一对:以导引九鲤飞跃龙门。彩画龙门一座,传说中的凡仙之界门。
三、打击乐类:
特大鼓一面,声高音昂,指挥《九鲤》灯舞的程序及阵法变化全过程。大钟锣二面,音色浑厚,间接配合大鼓指挥。大锣二面、大钹二付,运载大鼓的双轮彩车一部。
黄石沟边《九鲤舞》因循历史旧规,将《鱼灯》舞后于元宵节焚化,所以无法以古实物展现。其打击乐也属易损品,加上文革1,古代遗传的打击乐器也损坏或失落,今已荡然无存。
只有《九鲤舞》的鱼灯名称、形状、制作技术、用料加工、舞技的程序、技巧、阵法、身步法,打击乐的口诀及《九鲤舞》特定规法,通过家族的口授身传保存下来。
鱼灯的制作材料及流程
大钟锣、大锣、大钹、包鼓和大堂鼓外,《九鲤舞》的鱼灯及其他道具一律自制,其制作及流程如下:
鱼灯的制法分为竹片条制(古制法)、钢条制两种。现只采用钢条制法。因竹片条制法工序繁杂,且又易损坏,现弃之不用。
一、备料
细钢条、三厘钢条、塑料线、纱布、颜料、海花、木棍、小号矿灯。
二、制作程序
1、按多种鱼灯的规格的长宽度,用三厘的4条钢条作横线,焊成骨架雏形,再以细钢条按头、项、腰、身的周长所圆圈,用塑料带扎牢,结头用火烧粘连,形成各种鱼灯的框架。鱼肚下设一空门,作装卸小矿灯用。
2、用纱布将各种鱼灯缝制粘合好,安装上预制的鱼翅和尾巴,并刷上海花涂料,阴干。
3、用红、黄、黑、白、兰、紫、绿等各种颜料,配调成12种颜色,按鱼的各种色泽、花纹画成色彩多样的鱼灯。肚腹下安装上1米长硬木把,用铁板片缧牢而成。
黄石沟边九鲤灯舞源于唐,盛于明清,延续至近代,历史悠久,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独有的奇葩,舞汇丰富,所用道具和表演形式全国少见,形成了以下主要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活动进行不同阶段的内容表演,并定形为成套的舞技,因而形成了参与各项活动的程序性特征。
3、既有对唐代宫廷歌舞的继承,也有对“散乐”民间歌舞、南戏的艺术、民间武术的引进,因而具有舞技的形成多源性特征。
4、《九鲤舞》的道具制作、舞技的表现形式、锣鼓的曲牌,在莆仙地区独有,具有全国稀有特征。
5、《九鲤舞》的舞蹈动作想象鱼类的生态,生活的客观规律,采用似形、达状、描态、传事等方法,而构成相应的多种舞技,具有舞技中构成摹拟性特征。
6、《九鲤舞》以九种不同的鱼类的姿式,以似柔、似猛的舞姿,快慢结合的动作,变化莫测的阵法,灵活多变的身步法,古朴而动人心弦的鼓乐,具有娱乐性特征。莆田九鲤灯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