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665
切换pc版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黄泽戏剧服装的起源与150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连戏”有关。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就有目连戏班,为适应目连戏班演出的需要,镇上有位叫田舍旺的有心人,办起了一家以自己名字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装”,店面为商店,店后设作坊,制作及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生意也从市内做到杭州、上海。

  发展历程

  0期间,戏剧服装成了“封建的东西”而停办,库存的戏剧服装均在烈火中烧毁,制作人员流散到社会。1980年以后,戏剧艺术得到恢复,作为越剧之乡的嵊县率先恢复了演出,但是经过0的摧残,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各个演出剧团的戏剧服装短缺,需求量很大,黄泽镇渔溪村的李伯汀、李梅庆邀集一班人利用幸存的村办剧团服装,依样画葫芦,翻版制作,在渔溪村办起了戏剧服装店。

  1990年以后,嵊州的越剧事业重新走上了发展的轨道,涌现出130多个民营职业剧团,单1995年一年便演出8500多场次。众多的剧团,频繁的演出,需要大量的戏剧服装。李伯汀、李梅庆抓住这一机遇,扩大了戏剧服装的规模,邀请了在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加盟,李伯汀的儿子李能昌挑起了大梁,使黄泽戏剧服装走上了产业化之路。

  黄泽戏剧服装目前主要制作三个大类:戏衣、盔头和靴鞋。

  戏衣,是戏剧艺术舞台上各行角色身上穿的衣服,包括蟒、靠、官衣、开氅、褶子等。蟒即蟒袍,是帝王后妃以及将相上朝、升堂、出巡时穿着的礼服,华丽而高贵;靠,是武将穿戴的盔甲式服装,威武而雄壮;官衣、是文官的礼服,庄重而豪华;开氅,是武将的便服,鲜艳而亮丽;褶子,是平民的服装,种类繁多,常见的为花色褶子和素色褶子。其他还有裙袄、宫衣、箭衣、太监衣、龙套衣等。

  盔头,是戏剧艺术舞台上各行角色头上所戴的装饰物和帽子,包括冠、盔、帽、巾等。冠为帝王、贵族的冠戴,豪华而富丽;盔为武职人员的冠戴,英武而气派;帽的成分最杂,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兵丁百姓,形形式式都有,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文职1所戴的纱帽。而巾则多为软帽,属于便服的行列,运用最多的是书生所戴的文生巾。

  靴鞋,是戏剧艺术舞台上各行角色所穿的鞋子,由于它位于戏剧服装之末,因此又称“末服”。根据角色的不同身份,靴鞋可分为“靴”和“鞋”两个类别。靴有厚底方靴、薄底方靴、清代官靴、朝方、花靴、豹皮靴、绣花快靴等。鞋有男子穿的云头鞋、便鞋、草鞋,女子穿的彩鞋和旗鞋。

  在制作戏剧服装的同时,黄泽戏剧服装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还兼制刀枪把子和道具。

  戏剧服装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制图、裁剪、盘边、绣花、打胶、贴锡泊、上彩、装配等,其中最基础最重要、最费时间的是绣花。随着科技的进步,绣花工序已经从传统的手工绣花中解放出来,现在除了缝纫机制作外,还引进电脑绣花机,从而大大缩短了这道工序的时间。

  特色

  盔头的制作颇有特色,硬盔用纸板镂刻成花纹,背衬铁纱及硬纸,用“火烙铁”烙成帽形,再进行上胶,沥粉、贴箔、点翠、插绒球、配广珠、挂须穗而成。软巾用布叠成,帽面大多用金银彩线装饰成刺绣纹样。

  在戏具服饰的图案装饰上,采用了民间的吉祥图案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象,如日、月、星、梅、兰、竹、菊、龙、凤、狮、麒麟等,帝王家族多采用龙的形象,如“双龙戏珠”、“祥龙吐瑞”等。皇妃公主多采用“凤”的形象,如“凤采牡丹”、“丹凤朝阳”等。老生老旦多采用“福禄寿”的纹饰,武生角色多采用动物变形图案,文行角色多采用花草、云纹、回纹和几何图案,深受用户的欢迎。

  靴鞋的制作以高靴为多,高度在23寸之间。在靴鞋的头部,不管是生还是旦,都要绣上花纹。

  目前黄泽的戏剧服装以越剧戏装为主,溶历史文化、服装文化、民族文化于一体,以淡雅、柔美、简洁、清新为主要特色,用无反光性的绉缎作面料为主,兼用丝绒、仿其纱、珠罗纱等,款式和佩饰,借鉴传统人物画和民间年画、人物画,按舞台演出要求设计制作。制作方式主要以分散加工、企业集中装配、戏剧服装商品为集散地。传统戏剧服装制作,生产出的不但是商品,更是工艺品,它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的遗存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既有所有剧团需要购置的使用价值,又有美化舞台演出的审美价值,还有解决农村人员就业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实用价值,对历代服饰的演变,可供研究的史学价值。

  2007年5月,“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