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隔作为民间打击乐的一种,属于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为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而创作的,随着传统的民俗活动而发展延续到今天。据老艺人口碑相传,十不隔从唐代起便开始在南马村一带盛行,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十不隔这个家伙是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十不隔的特色就是由慢到紧、由松到快,越打越紧,越打越热火,越打越热潮,这就是我们这个家伙的特色。
十不隔所在的南马村位于陵川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5公里。全村650户人家,2400多口人,是全县比较大的行政村,素有陵川南门第一村之称。南马村历史悠久,古老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十不隔得以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
要了解十不隔,首先需要认识一下它的乐器构成。
十不隔的东器全部为打击类,主要有雷鼓、则铛、更锣、煞锣、七星、大梆、十不歇等等。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认识一下。
雷鼓:打击乐的一种,古典打法,可简可繁,是十不隔的总指挥,节奏快慢全由它掌握,这面鼓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则铛:四周用绳子固定在铁架上,下方有竹把,演奏者左手执竹把,高高举起,右手执木锤敲击,音量最高,声音传得很远,用它来指挥演奏的起落。
更锣:演奏者左手高举乐器,用木棒敲打,而不用锣锤,声音绝而没有余音。
煞锣:直径约20厘米,左手持锣,右手拿木板敲击。
七星:唯一有七种音调的乐器,由七片圆形小铜组成,分别代表1234567。
大梆:又称老梆,为自制乐器,长约45厘米,中间被挖空,能产生共鸣,声音浑厚。
十不歇:自制东器,成对使用,每件由一块木板和五张小铁片组成,使用时声音有跌落的层次感,音质独特。
在十不隔打击乐中,除则铛和鼓只能有一个外,别的乐器都可以有多个。其中七星和十不歇等东器非常独特,在其它打击乐中很少见到。这些乐器各有特色,合在一起演奏,声音和谐,铿锵激昂,风格独特。由于这些乐器相互配合,不可分隔,所以这种音乐就叫作十不隔。
十不隔使用的乐器有十多种,演奏时各有各的打法,采用重击、轻击、齐击和音色对比敲击等演奏技巧,显得音乐和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热烈喜庆,多在行进时表演,演奏时姿态各异,热潮时以鼓为中心,造型酷似一朵盛开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十不隔这种民间音乐是纯粹的打击乐。它所使用的乐器原始而独特,打法简捷、质朴,这些特点都表现了其年代的久远。过去,老百姓主要是用它来迎神、赛社。当时南马村分为八个会,相当于今天的生产小组。每个会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音乐,其中十不隔是銮架会的音乐,是迎皇老爷时的专用音乐。每逢过节或者重大事件,銮驾会都要打着十不隔的音乐到村里的东福堂庙请皇老爷。
老艺人李贵宝:我们这个家伙是我们銮驾会的巷口家伙,我们过去敬神呀或者烧香去敬老爷、傍晚送灯呀搞的这些活动,我们就吹这家伙,我们这家伙、銮驾会呢,是在我们南马村是最大的一个会,我们这个家伙的前头呢,是有十八般兵器,枪呢、刀呢、后面是人,也就是兵,兵后面走的有镖,应该是将军,是飞龙旗、飞虎旗,后面是銮驾,就是朝廷的老爷,迎接的是黄老爷,黄老爷后面打的是黄锣伞,这就是我们这个会吹音乐、耍故事的情况。
“十不隔”参加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开赛式表演。
十不隔的音乐激昂热烈,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保护全村大1安,降福村民的美好愿望,所以人们对十不隔非常重视。特别是銮驾会的村民,几乎人人会打。解放以后,这种古老的习俗虽然日渐淡化,但在节日、重大事件庆典等活动中,仍然少不了它。古老的十不隔旧貌换新颜,在晋城市第二届黄河叮会迎亲锣鼓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还参加了电影《红山雨》的拍摄。
十不隔因为风格独特,不仅自身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而且还被其它的打击乐、锣鼓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所采用,同时还演变出一些新的音乐表演形式。与南马村相邻的鼻良掌村,以锹、镢、锄、犁等农具为乐器的“农具大合奏”便属于其中之一。
陵川县文化局局长陈永清:十不隔是古老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节奏鲜明、风格独特,深受群众所喜爱,之所以能够在去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我想它主要是源于三个方面的价值,首先是艺术价值,十不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的风格以及它的打法,被八音会和其他艺术形式所采用,对民间音乐整体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精神价值,发掘、拯救、保护十不隔,对继承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再有一个就是经济价值,结合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十不隔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作为丰富旅游区内容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来推出,我想它对推动旅游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古老的十不隔历经了千年的发展与兴衰,如今,有幸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抢救复苏的大好机遇。在民保工程的保护下,不久的将来,十不隔将会迎来再度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