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绰尔
709
切换pc版
蒙古族绰尔   “绰尔”是新疆蒙古族图瓦人的一种古老的竖吹管乐器,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蒙古族聚居区。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图瓦人“绰尔”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008年,蒙古族绰尔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音乐家考证,蒙古族绰尔在中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均有记载,其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最迟在蒙古族形成前后就已经产生。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绰尔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绰尔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据清代的《西域图志》卷40中对绰尔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绰尔”形如内地之萧。以竹为之,通体长二尺三寸九分六厘,凡四孔,以舌侧抵管之上口,吹以成音。它实质上上下为一有通过空管,长大致在60公分左右,粗细、管壁厚薄视制作材料而定,管身正面在大约管长五分之三处开始,往下开三个间距基本平均的音孔。

  “绰尔”系用当地生长的一种草本植物的茎杆制作而成,每年深秋时采集,而后制成60公分长、竖执管身的三孔吹奏乐器。演奏时,先从喉中呼出一气喉鼻长音,然后吹奏出旋律音,形成“绰尔”的特殊音色。

  绰尔的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中国诸多古籍中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蒙古族绰尔的原始形态。从其音乐风格来说,绰尔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绰尔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蒙古族绰尔的雏形。

  2007年3月蒙古族绰尔入选首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4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蒙古族绰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