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卖盐茶》,诞生于元代至顺帝(1332——1333年)时,下沙盐场西鹤坡塘拨赐庄一带。那时候南汇还是一片盐场,盐民们煮海熬波,受尽官府、盐霸的欺压,为生活所迫,便冒险贩卖“私盐”。日后,为了掩盖盐捕的耳目,他们在盐篰下面装盐,上面用茶叶遮盖,打扮成卖茶叶的小贩串门兜售,后又改用杭州篮卖盐,乔装走亲戚暗地里贩私盐。在历代的志书上,屡有《盐妇苦》、《盐夫叹》的诗文、歌谣记载。
《卖盐茶》孕育于古盐场,一般出没于民间庙会,传统节日,风行于南汇和浦东各地,亦以下沙、新场特别盛行。时有“下沙庙会新场戏”,必有卖盐茶参与庙会行街活动。较有代表的卖盐茶表演队有1925年祝桥镇的朱引根为首的一支,解放后,又传授给卫龙娟、朱林宝等人表演;新场镇从六十年代到2006年又涌现了许多队伍,解放初由乡村表演队,后有大中华橡胶厂表演队,廿一厂表演队,商标厂表演队,文化站表演队,文化中心表演队等等;出现在各届艺术节中还有三墩乡、横沔乡等表演队。2006年3月,新场古镇桃花景点表演上,有新场镇文化中心根据下沙族拨赐庄盐民围着百花公主跳起了盐篰舞的故事情节,专门编创了《卖盐茶》歌舞剧。
《卖盐茶》的表演形式一般分戏剧性和不带戏剧性两种:解放前常为男扮女装,带有戏剧性的舞步表演,前面有盐商、盐婆、帐房先生,中间一群挑着杭州篮的“卖盐女”,头带方布巾、脸戴墨镜、身穿布襟衣、腰系折褶裙,扭折“十字步”、“波浪步”一路唱着[杨柳青]调,一路上舞步前进,后面跟着盐捕(后改盐警)等角色,颇为诙谐;解放后改成了一群女子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变换着队形作精彩表演,盐担的竹篮也改成了精致的花篮、八角篮、荷花篮等等……肩上的扁担,也换成了各色绸带代之,音乐配以[喜洋洋],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卖盐茶》源出盐场,为盐民生活的写照,从它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反映了颇具海洋南汇特色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舞蹈《卖盐茶》,对研究上海浦东发展史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然而,受前段时间外来文化的冲击,《卖盐茶》已处于频危淡漠状况。为此,必须抢救弘扬之。
卖盐茶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