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
756
切换pc版
滑稽戏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等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57年至1965年期间,南京市滑稽剧团常沿长江中上游各埠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演出。苏州市滑稽剧团足迹也遍及江、浙、沪、皖、鄂、豫等省市。

  滑稽戏的形成与发展同文明戏(新剧)、独脚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明戏又称通俗话剧或方言话剧,它是由“新剧”(又称爱美剧)分化出来的。文明戏中角色有滑稽一行,与小生、悲旦、泼旦、老生合称为“四庭柱一正梁”。

  滑稽戏刚从文明戏派生出来之时,其表演艺术及脚色分行一仍文明戏体例,仅是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员领衔,剧中安排较多笑料。后独脚戏与文明戏合流,形成了一个有说有唱着重于制造笑料的特殊戏剧表演艺术。苏州的滑稽戏在其形成的前期,全以对白为主,绝少唱的插入,后来剧中唱的成分逐步增加。张幻尔反对“硬滑稽”,主张,‘肉里噱”,事事在情理之中,又处处出意料之外,才引起观众哄堂大笑。他追求笑料的幽默隽永,使观众看后,时隔多日还要发笑,这是苏州滑稽戏一贯的风格。

  滑稽戏是由曲艺独脚戏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样式,它主要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

  独脚戏,又称“滑稽”,初为一人单独演出,后发展为两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后形成于上海。如果说,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喜剧艺术中,从先秦时代的俳优、唐代的参军戏到元明杂剧里的滑稽穿插,是现代滑稽戏的远祖,那么曲艺独脚戏则是滑稽戏的近亲,而独脚戏又直接源自汉族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

  早在清朝末年,江南农村就出现了一种专门“说潮报”的民间艺人,演唱内容以新闻和时事为主,中间常穿插一些滑稽故事和笑话,又名“说新闻”。其中以自称“小热昏”的杭州艺人杜宝林最为有名,他以“说潮报”的形式在杭州街头卖梨膏糖,出言诙谐,讽刺时弊,深受欢迎。文明戏演员江笑笑就曾深受杜宝林影响,并将杜宝林的“段子”加以改编和丰富,在杭州、上海登台演出,他的特长是以“说”为主,代表作有《火烧豆腐店》、《瞎子借雨伞》等,因擅长反映社会现象,人称“社会滑稽”或“文明滑稽”。被称为“独脚戏创始人”的文明戏演员王无能也受到苏州民间说唱的影响,并经常把卖梨膏糖中的滑稽段子用在文明戏的演出中。当时,文明戏的演员行当有五种,“滑稽”即为其中之一,王无能很早就是文明戏的滑稽演员,也曾在苏州、上海接堂会,专演滑稽段子,1927年脱离文明戏后,正式在上海登台演唱独脚戏,他以“学”为主,代表作有《哭妙根笃爷》、《各地堂倌》等,人称“老牌滑稽”。刘春山原在上海城隍庙“说因果”,是城隍庙著名卖梨膏糖的朱品斋的学徒,擅长浦东说书和各种滑稽小调,以快“唱”著称,能根据报纸新闻即兴编演节目,故称“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是最早登台演独脚戏的老艺人,被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以各具特色的独脚戏于20世纪20年代相继出现于上海的曲艺舞台,从而宣告了一个新的曲艺形式——独脚戏的诞生。

  独脚戏的诞生经过,一方面表明它与民间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滑稽三大家”都曾直接受到都市民间艺人的影响,街头卖梨膏糖艺人的“说新闻”、“小热昏”等民间说唱是这一曲艺形式的艺术源头,另一方面,独脚戏又是直接孕育于文明戏之中的,早期的独脚戏演员大多曾是文明戏演员,独脚戏所说的段子,有的也是从文明戏的滑稽趣剧摘取改编而来,正如欧阳予倩所说:“上海独角戏的艺人像江笑笑、王无能、张冶儿、陆笑(啸)吾、伊(易)方朔等都是新剧演员,所以滑稽戏在表演方面可以说和新剧的滑稽戏是一脉相承的”。

  1930-40年代是独脚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播音和堂会演出的艺人最多时达到一百多档。第一代著名的独脚戏艺人还有鲍乐乐、赵希希、陆奇奇等人,继起的第二代独脚戏艺人有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笑0、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文彬彬等,其中很多人也都是后来滑稽戏的著名演员。

  从独脚戏演变、发展出滑稽戏是在1940年代初。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游乐场营业萧条,堂会生意清淡,电台被敌伪1,独脚戏艺人谋生困难,于是出现了独脚戏艺人联合起来演出的大型滑稽戏和滑稽戏剧团。1942年初,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发挥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戏《一碗饭》,剧作讽刺囤积居奇的米店老板,同情衣食无着的下层人民,引起市民广泛共鸣,颇受欢迎,被认为是由独脚戏到滑稽戏的第一个剧目。与此同时,江笑笑、鲍乐乐等又组织成立了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最初演出的剧目有《荒乎其唐》、《五颜六色》等,随后,其他独脚戏艺人和部分文明戏演员也纷纷组织滑稽戏剧团,至1940年代末,仅上海就有大小职业滑稽戏剧团40多个。此后,曲艺独脚戏虽依然存在,戏剧滑稽戏却从此诞生,很多演员也是独脚戏与滑稽戏一身二任。滑稽戏因与话剧的渊源关系,它在艺术上保留了话剧的很多特点,1950年代以后,滑稽戏也曾被人称为“通俗话剧”。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是解放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一年零九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0》、《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一、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二、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三、滑稽戏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

  滑稽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