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遗址
761
切换pc版
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遗址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城东北陈户镇南,冯吴、崇德、赵楼三村之间。

  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三是清朝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

  寺朝向南,前后两院,内有大正殿、钟鼓楼等。隋代曾重修,此后时废时建,至清末规模已变得很小,最终废圮。1926年在遗址上出土隋仁寿三年(603年)御造龙华碑,高1.45米,宽1.06米,有碑文25行,行存50字,楷体字,尚有魏碑遗风。

  该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曾经出土南北朝中北魏、东魏、北齐和隋代残碑断碣、金铜造像、石刻造像、白瓷素烧佛像等200余件和暗釉瓷罐、瓶、碗、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大量陶器、瓷器、铜器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历史、书法、佛教、文学、艺术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次大发现:一是1976年出土过大宗石刻佛教造像,二是1978年出土了“东方美神维纳斯”——青石圆雕菩萨立像,三是1983年出土过数近百金铜佛像,此外还出土过一批白瓷素烧佛像。

  1976年,在博兴县张官村龙华寺旧址出土石刻72件,包括造像碑、造像、佛头、佛座等,纪年像有东魏2件、北齐7件,堪为北朝佳品。造像题材有佛、菩萨、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太子像、卢舍那佛等。单体佛、菩萨多为立像,佛作高肉髻或螺髻,细眉长眼,薄唇短颈,身体平直。著通肩衣,袒右或褒衣博带,衣纹疏朗而流畅。手作施无畏印、与愿印。白玉石像上原饰金,多已脱落,青石像施彩绘。菩萨像戴三花冠或化佛冠(观世音菩萨)。宝绘垂肩,胸饰项圈与悬铃,璎珞交叉于腹部,中间穿璧,帔帛自两肩垂于体侧。部分菩萨为模印白瓷素烧作品。一白瓷菩萨裸上身,斜披络腋,下著长裙,裙带交结后下垂,双手于胸前持宝珠。有背光,双腿下垂倚坐于束腰阶梯形方座上。

  1983年,在龙华寺遗址出土鎏金铜造像94件,其中有铭文的39件,最早的为太和年间者5件,年代从北魏太和二年至隋代仁寿三年,历时四个朝代,长达125年之久,国内罕见,被国内外专家称作“中国南北朝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2006年龙华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隋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华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