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潭的妙处在于一块盘形的伸于河心的巨石。由于石面平坦,探首可见下面水潭,且潭中鱼甚肥硕,便使此地成了钓鱼的佳处。许多清雅之士,闲来无事,常常在此垂钓。清代有个叫杨琨的知县,喜好文墨。一日心血来潮,唤人在岩后的石壁上刻下“钓鱼台”三个字,雷潭的名声也就逐渐远扬了。
其实,有故事的钓台倒不在此处,而在离此处尚有三公里的震山。震山也叫颜山,其出奇之处倒不是它有何等的高巍。但此处“壁峭崔峨,众石奇出”,其中一块石头,长宽8尺,高约丈余,如牛之犄角。兀然伸向河心,宛如一船横泊于河的中央,秀江也不得不在此留下一个深潭。今日之钓台,虽已无当年那水深鱼跃、山青木翠之胜景,但刻于
岩后由唐状元卢肇撰写的《震山岩记》的摩崖石刻却是人们探幽访古的好去处。全文原有303字,历经1160余年的风雨后,大多数文字已无法辨认了。但还有80余字,字迹拙朴苍劲,浦晰可辨,让我们触摸到一段穿越千古的文化遗韵。
然而,面对两个“钓鱼台"”,人们不禁会问,宜春八景之一的“钓台烟雨”
到底指的是哪一个“钓雨台”呀?根据有关史料考证,从明末清初以来,
雷潭钓台已是社会人士公认的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