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园
1034
切换pc版
醒园  李调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字羹堂,号雨村。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五出生于安县宝林乡李家湾,也就是现在的罗江县,病逝于嘉庆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享年六十九。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进士及第,钦点为翰林庶吉士,授予吏部文选司主事,之后还担任过广东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乾隆五十年(1785)遭诬罢职回到四川,归隐于醒园。

  李调元一生著述宏伟,内容涉及广泛,代表作有《李调元诗集》、《雨村诗话》、《雨村词话》,编辑刊印《函海》、《续函海》、《蠢翁词》等异于前人佳作,别具一格。当年调元与其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同入翰林院,连同其父李化楠为罗江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这一时期,罗江人文蔚起,竞美祠垣,其成就盛誉清代四川文坛。李调元故里原名文星镇,现更名为调元镇,素有“山不高而独秀,水不深且独清”的美誉。

  【醒园正门】

  经过鳞次栉比的新楼,走过宽阔整洁的水泥街道。这条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却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便是有名的原文星镇文星街,重建的醒园便坐落在街尾左侧。门框上苍劲有力的“文魁”匾额与两旁雄浑的“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楹联彼此呼应、熠熠生辉。

  对于醒园,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陈墉曾这样赞美道:“罗江山水清且妍,浮空一碧通云烟。云龙之峰似突立,俯瞰众壑如随肩。芙蓉溪水环其前,清光似练函长川。群峦倒影落明镜,恍睹玉女高鬟悬。雨村卜居苍翠间,登临纵目千山连。搴惟暮招西岭月,把酒晓挹峨眉天。”足见醒园景致引人入胜。

  【清溪草堂】

  清水碧波、涟漪荡漾的池塘叫做半亩塘,顾名思义,半亩即是指这池塘的面积。

  沿着半亩塘信步向前,徐徐清风仿佛传来了不绝于耳的朗朗书声、浓郁袭人的诗卷书香,李调元当年执书默读、赏花观景的清溪草堂就在您的眼前了。

  “清溪溪水清,照在溪上屋。幽人正著书,灯光映修竹。”清溪草堂的灯光不知伴随着埋首著述的李调元渡过多少春秋。清乾隆七年(1742),其父李化楠中进士选任咸安宫教习,但是他没有去就职而是毅然回乡办学于此,广收学子、传道授业。嘉庆《罗江县志》记载“远近从其游者近百人”,可见当年的醒园定是游学者众、声名远扬。堂下山涧溪水常流,携山川之灵气而入塘,水漫过堤堰,向着密林深处汩汩流淌,仿佛仍默默向我们诉说着一代才子的传奇人生。

  【箭道】

  在右侧,绿柳掩映间一条长约20余米的石道静静的躺在那里,您别看默默无声,上面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两百多年历史了。当年李调元就是在这条石道上策马扬鞭、引弓射箭,据说其箭术是非常了得,可百米中的。那么,您猜到这条石道的名字了吗?这就是醒园里有名的箭道。当然您现在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当年的箭道要比这大很多。

  参观完清溪草堂,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三角路口,或许您已经看见了在庭院正中一座风流倜傥、栩栩如生的石雕像。请您猜猜这会是谁呢?其实雕像座下的名字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没错了,这就是“不共蜗居角蛮触,要从螯背上蓬瀛”的少年李调元雕像。您看他手持典册,大有“跃上天衢游,汗墁九垓驰八极”的气概。据说调元七岁时在庭院网捕蜻蜓,语出“蚯蚓无鳞欲成龙”,巧对老师“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以诗文独领西蜀-,尊为文星,其聪明才智给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

  【碑刻长廊】

  沿着长廊,在左侧可以看见一些李调元的家史记载、李氏传略以及众多名人志士篆刻的诗文,这里就是如今醒园有名的碑刻长廊。这里记载了当年众多佳作,可谓千古绝唱。无论是从长廊里石亭公李化楠“为民请命牧民事、抚之不暇安忍笞”,到“抵圣旨、救灾民”,“重教化、施惠政”,终积劳成疾,殁于任所;还是从李调元“愿作汛凫、不逐野雀”,“俯视江天青,仰观江上月,年年江上人,阅尽往来客”,到“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的弥留之作,无不使人的内心得到洗涤。沿着曲径回廊信步徜徉,我们还看到墙壁上的《题醒园图》、《醒园诗》、《醒园故址序》等石刻碑文,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年醒园园林盛况,清代学子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更是盛赞醒园“池台之盛甲于西蜀”,可见在当时醒园定是声名远扬。

  【大观台】

  沿着碑刻长廊便来到了醒园的另一处景观——大观台的入口。此刻您只须略微抬头即可见前面砖石门楣上清晰的“沧浪”二字,为什么叫“沧浪”呢?屈原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说沧浪之名便由此而来,李调元清廉仁厚的胸怀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石门顶部“流芳青史”四个大字自然流露着后人对先贤的款款赞美和深切缅怀,两旁“七年如云烟,二月见青天”的楹联说的是李化楠任平湖县令时,上任后在短短两个月内就修正了许多冤案错案为民昭雪,重教化、醇民风、兴修水利,使当地人民感受到了安居乐业的甘甜之乐,被两浙巡抚誉为“天下第一循良”,离去之时,平湖父老“焚香跪送者数万,哭声震野,如失父母”,足见他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穿过沧浪的圆形拱门,顺着左侧的石阶往前看,一块刻有“洗墨池”三个大字的石碑伫立在汩汩流淌的山泉之间,字体潇洒飘逸、饱含神韵。溪流两旁绿树掩映、清泉击石、声声入耳。酷爱书法和诗词、文墨的李调元在此清洗笔砚的场景仿佛不曾久远。静谧的洗墨池依然飘溢着李调元书写巨著《函海》和应答袁枚、姚鼐,朝鲜学者柳琴、朴齐家等友人书柬留下的墨香;淙淙溪流、习习江风如丝竹檀板之声,似吟咏之唱和,伴着古朴端庄的清溪草堂再次映入眼帘,似在挽留游人匆匆的脚步。

  【石亭】

  沿着石拱桥继续往前,站在桥上,在右前方由四根漆红色圆形石柱支撑的华盖型建筑就是石亭了。在石亭内东观洗墨池,北望灅水河,南眺巍峨青山,东窥云龙山靡,可谓吟诗作赋、赏花观景的最佳去处。当年幼小的李调元触景生情即兴吟出“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而享誉四方。醒园以园林之秀、主人之贤、藏书之巨为世人所景仰,难怪“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

  【木香亭】

  经过石亭从左往下穿过大观台的圆形拱门就到了木香亭。在亭内立有一块标题为“众议禀定条规”的石碑。这就是当年云龙山学堂所订立的校规校纪,尽管石碑历经百年风霜,然众多条规仍依稀可见,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现在常说的教师的招聘和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财务等管理细则。从前两列文字当中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当时云龙山学堂在开办之初就特别强调为人师表,重视老师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素质,因此在甄选过程中对老师就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这和我们现在选拔优秀老师的机制可是如出一辙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

  【李化楠雕像】

  由此向右直行,这所简朴别致的房屋,就是当年李调元幼时学习的雨村书堂了。进入书堂,您可见“为民请命牧民事”的李化楠雕像,只见他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正气禀然、令人敬畏。虽说这样,但是他当年教化调元却是十分讲究方法,据说调元少不更事常有调皮犯错,其父却极少打骂,而是循循善诱,传以道义。

  【李氏家规碑】

  在厅堂里还可以看见一块题为“李氏家规碑”的石碑,从这块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碑,可以略窥李氏祖辈的金玉良言、谆谆教诲。意思是劝诫后人不要打官司,因为打官司不论输赢,结果都会劳民伤财,到头来散尽钱财即便赢了官司也难免吃些皮肉之苦,就如碑上刻着的一句“赢了猫儿输了牛”。石碑上的李家家规一共是28条!

  另外在这古色古香的厅堂里还保留着当年流传下来的部分文物、字画和后期重建时整理的史料。在墙壁上刻着一首李调元所遗的《宿云龙寺》诗:“天气初寒不可支,云龙深处与谁期。梅窗茗熟僧归后,松磴棋残客去时。一盏孤灯迟日上,千山落木见星稀。夜来更觉禅林静,细读王维一卷诗。”勾起后辈对先贤的无限怀念之情。

  【后门】

  醒园的后大门,在右侧一带红墙上《李氏敦本堂存赜》较详细的记载了李调元一家几代的生平事迹。字里行间仿佛仍默默地诉说着罗江第一乡贤、浙中名宦李化楠及一代文豪李调元、“三吴大夫未能与之先"的李鼎元和与兄齐名的李骥元“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名震蜀中、才誉京华的辉煌。

  跨过木门,回首仰望笔力深厚的“醒园”匾额,不禁又勾起对这一方神圣的文苑的无限依恋之情。浅褐色木门与伫立在大门两侧的斑驳石鼓相映成趣,散发出馥郁的文气,不知迎送过多少文人墨客。

  眼前所看到的是灅水河,左岸山水修竹,垂柳拂水,倒影重重;右边水草及岸,村舍炊烟,蓝天白云,让人油然而生回归田园的诗情画意。信息来源:罗江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