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但是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下了一篇<泰山闻见录>,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到了明朝中期,随着香客的增多,天街也开始繁荣起来,隆庆年间(1567-1572),冯时可在<泰山记>中说:"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万历二十七年(1599),文学家谢肇浙游泰山,又有这样的记录(十八盘)梯穷而得平壤,乃有周庐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于元君祠也。
天街上店铺虽不少,但都是贫苦山民开设的,房屋是山石垒墙,茅草盖顶,屋内狭小昏暗,就是这样的房屋一家也只有两三间,个别的有五六间客房的,也就可以称为大店了,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1961年,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记下了当时客房的情形:"地方宽敞的摆着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深渊"。
1982年天街大规模拓宽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天街旧貌换新颜。
自从天街有了客店,客店的多少和规模就成了泰山兴衰的晴雨表,历史上,客店最多的时候达到百余家,一般为二三十家,最少时只有三四家,民国初年,屋舍荒芜,人民逃散,十七年(1928)晋军守山顶,受害甚大,今孑遗之民,只有三四家,友人乘兴登山,极感不便,惟绝顶道士,尚备茶食供客,伧俗不可向迩.经营天街客店的人,一般是白天卖香火元宝,晚上招待客人住宿。
天街的招幌十分有趣.它不同于一般店铺的文字招幌,也不是常见的实物招幌,而是一种独特的标记,有笸箩,金牛,鹦鹉,鞭子,金钱,棒槌,响旦,笊篱^^^有些标志物用双体如双升,双鞭,双棒槌,双牛,双钟,双钱,双鞋等等,这样做有的是表示区别,如原来有了鞭子,后来又有了一个店用鞭子作招幌就叫双鞭店;有的以成双为吉利,如双钱店双鞋(谐)店;有的包含吉祥之意,如双升为连升的意思。
大部分店招都是用木料雕刻,做成后又涂漆,画图案,力求精制,客店便因这些标志而得名,如金牛家,金钟家,鹦鹉家,双升家,等。
这种实物店招,始于何时,不见有记载,只是据当地老人回忆,清末时候就有,一直沿用不变,年久店招用旧,或重新上漆店前招幌总是醒目的,到建国初期,天街有10家老店,当地称为"天街十大家",这十家老店是有双生老店,笸箩老店,金牛老店,笊篱老店等。
天街现有客店商铺19家,这些客店分别属于泰山管委,泰山旅游索道公司,泰前居委会,气象台,电视转播台,等住山顶单位。
为了保护山顶景观,所以建筑一律严格限制面积,因此这些店铺规模都不大,只有神憩宾馆,南天宾馆,天街综合服务公司,仙居宾馆4家超过500平方米,有11家在100-200平方米之间,有4家仅10余平方米。
泰山岱庙天外村泰山十八盘扇子崖岱宗坊泰山舍身崖斗母宫云步桥中天门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