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皮
1391
标签 :秦镇;米皮;特色,小吃 切换pc版 义项词:秦镇

      秦镇米皮,是用大米磨浆蒸成。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小吃。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陕西关中一带大旱,沣河缺水,稻谷枯萎,农民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米粉,蒸出米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秦镇每年的贡品只献米皮,这样就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美食。

名称由来

       秦镇米皮用产于户县沣河西岸的一种籼米制成。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乾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秦镇,即秦渡镇,是户县最东边的一个镇,《诗经》中的"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即为此地,曾先后定名为丰邑、丰京,史称"丰京盛地"。后秦时期,姚兴皇帝常率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为方便往来,专门在沣河西岸设置了一个渡口--"秦渡"。《古今图书集成》101册有"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的记载。宋《长安志》即有"秦渡镇"地名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宋元时代已略具城镇雏型。明代史书有关秦渡镇的记载:"辐辏繁盛,晋豫客商较多"。 《诗经·二雅》里的《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记载,《丰年》有"丰年多黍多稌"的记述;《生民》有"或舂(舂米)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淘米声),丞(蒸)之浮浮(蒸饭时热气上升的样子)"的描述,《丞民》有"柔则茹(吃)之,刚(硬)则吐之"的饮食吃法,《公刘》有"乃里糇粮(揉面蒸饼备干粮)",至于用稻米酿酒食用的历史更是散见于《信南山》、《六月》、《甫田》、《鱼藻》渚篇中。 周秦历史相连,自然产生了秦镇"蒸干会"和李十二的故事。秦时(公元前221-前207年)朝廷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三辅,包括关中各县和商雒一部分地区,户县属内史管辖。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西安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 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

特征特点

       秦镇米皮用产于户县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质量上乘。调食时,配以绿的菜、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蒜泥、酱油、香醋、味精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特点: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秦镇大米面皮为秦代初创,虽后经战乱,灾荒等原因仍然流传至今。

制作方法 

       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米皮通常凉食,所以也叫凉皮。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芹菜丁和豆芽、黄瓜丝等小菜,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制作秦镇米皮,要掌握好淘米、蒸制、调味三个环节。选择上等大米,先将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30分钟,捞出,放置10小时左右,捞入石磨中,在石碾上碾成大米面粉,用细箩子箩面。再将箩好的面徐徐加水搅成米浆,加入精盐搅匀,用温水烫开,再加凉水制成米浆,把干净湿布铺在笼上,摊上米浆约0.66厘米厚,抹平,上笼用旺火蒸约十分钟即熟,取出晾凉,每张抹上菜油少许摞起。食用时,用近1米长、20厘米宽、重约5千克的专用大铡刀(纯手工打制),左手抵住面皮,右手端起铡刀,刀头按住不动,一刀一刀切成条状。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味,放入用开水焯过的绿豆芽、黄豆芽,配以味精、蒜泥、酱油、精盐,特别还有香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红艳艳,香喷喷,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非常美味。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