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沼公鱼在分类上属于鲑形目,胡瓜鱼科、公鱼属,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优质的出口水产品。池沼公鱼能整体食用,加工方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而且属鲜味型的氨基酸显着高于一般淡水鱼类。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和南方部分水库移植池沼公鱼已获得成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种群分布 
池沼公鱼分布于北太平洋两岸和北冰洋沿岸。在亚洲见于日本、中国、朝鲜和前苏联的远东地区。在我国,仅局限于东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图们江下游有自然分布,从1984年开始进行公鱼资源的移植开发利用,现已被移植到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市及南方部分地区约100多座水库和湖泊安家落户。 
(二)特征特性 
池沼公鱼体修长,稍侧扁,背鳍与腹鳍相对,位于体之中点。背鳍与尾鳍间有一脂鳍。尾鳍深叉状。吻尖、下颌稍长于下颌。体披薄而呈椭园形的鳞。成鱼背部淡褐色或橄揽绿色,体侧中线有一条显金属光泽的银色条带,腹部银白,各鳍无色,背部鳞片边缘具灰黑色斑点。 
池沼公鱼喜低温,在水温28℃以下水域能正常生活,最适温度为10-22℃。可适应16‰以下的咸淡水,对酸碱度忍耐力较低,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回避强的光线。为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轮虫、枝角类、挠足类,也可摄食底栖动物、昆虫及单细胞藻类等。池沼公鱼摄食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非结冰期白天公鱼常在2.5米以下水层摄食,傍晚和夜间游向上层和岸边摄食。除产卵期行产卵活动的鱼停食外,产卵前后或产卵间隙均摄食。盛夏的7-8月份,公鱼多群集于水库下游低温的深水区觅食活动。冰封期公鱼则在冰下水层游动摄食,旺盛摄食温度为2-26℃。 
池沼公鱼满一冬龄,全长达10厘米左右,体重2-4克即成熟产卵。繁殖期雄鱼吻部、鳃盖上和胸鳍上有追星。产卵期为1-4月份,喜在流水条件下溯流产卵,在静水的岸边亦能产卵。产卵场底质为沙石,受精卵粘附于沙石上发育,在流水条件下,可漂浮发育。在我国东北,3月中下旬水库上游河道开始解冻,公鱼即从冰下逆流上溯,当水温4-7℃时,在河道稳流处产卵。通常溯流产卵延续20-30天,这期间出现2-3个产卵高潮,每个高潮2-3天,出现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傍晚和夜间出现上溯高潮。公鱼是一次性产卵的鱼类。雌鱼产卵后,一般退出产卵场,但雄鱼留在产卵场多次参与生殖,所以产卵群体中通常雄鱼比例多。产完卵的鱼,部分陆续死亡,部分退居深水区,生态条件良好时,可存活下来。 
公鱼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速度差别很大,一般新移入的公鱼,生长明显快于原产水域。据移植于土门水库的公鱼生长情况的抽测,4月下旬刚孵出的仔鱼平均全长4.9毫米,平均体重0.16毫克。到10月末已达性成熟,体长平均92.6毫米,体重平均6.89克。至翌年3月份体长平均100毫米,体重平均8.84克。 
(三)放流增殖 
1、环境条件 
根据公鱼的生态习性,我国北方地区的一般水库、湖泊及华中地区部分水库,可以移植放流。水域的选择应考虑:有一定深度,水质清净无污染的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水位相对稳定,尤其是春天产卵期水位上涨或保持稳定;浮游生物含量较为丰富;水域上游有较大的注入河流;库岸发达,有广阔的砂石滩可作产卵场;水域原有鱼类区系组成较简单,凶猛鱼类少,对公鱼占领新的生态灶,形成种群有利。 
2、采卵授精 
鱼类移植驯化通常采用移运亲鱼、鱼苗鱼种或受精卵等方法来实现。而鲑形目鱼类移植授精卵,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生命周期短、早春集中产卵的公鱼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结合春汛捕捞 采集授精卵经济方便;干法运输发眼卵简便、成活率高;早期发育阶段可塑性大,易于适应新的水域环境,移植易于取得成功。 
在池沼公鱼的产卵季节,于产卵场捕取亲鱼。一般在水库上游河口处用张网或抬网捕获上溯产卵的亲鱼,常在黄昏后或黎明前捕获最多。将捕起的亲鱼放到暂养网箱中,暂养箱为网目0.8-1厘米的网片制成,规格常为120厘米×80厘米×80厘米,用木框支撑漂浮于水面,每只箱可暂养40-50千克。 
将暂养的亲鱼捞在筛箱内,置于避光处用于采卵。采用干法采卵授精。一般采1尾雌鱼卵挤入2尾雄鱼精液,用鱼尾将精卵搅拌,后用清水冲洗,再集中于大盆准备附框。在采卵授精过程中要注意:暂养的鱼随用随捞,捞取的鱼尽量在10-20分钟内处理完,以免亲鱼死亡;采卵要在背光条件下进行;要选择成熟好的雌鱼采卵,成熟卵为黄色、晶莹发亮,未成熟或过熟的卵都不能用。 
3、孵化管理 
一般将授精卵粘附在孵化框上进行孵化。孵化框用展开的棕榈片附卵。孵卵框应预先在3%食盐溶液中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用水库水清洗。附卵时,用软毛刷将受精卵均匀刷在棕榈片上,或把受精卵在水中搅匀,随水均匀泼洒在附卵片上。一般每框两面附卵3万粒左右。 
附卵后,将孵化框10-20个扎成一捆,注意要在每框四周或四角钉上隔片,使捆后每框间均有透水空隙。再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孵化箱用目大0.8-1厘米的网片制成2米×1米×1米或更大些5米×2.5米×2米体积的网箱,用竹框浮于水面,用锚石固定。附卵框排于箱内,附卵棕片可直接放到箱底,最后用密眼网盖住。 
孵化管理要点是:①孵化箱一定安置在水深、水清净处,箱距10米以上;②附卵框排列要侧立于水面下,避免附卵的棕片朝上而受阳光直射。早春可系石块等物,使附卵框沉入水中,以免水面结冰冻死鱼卵;③孵化箱必须封严,避免野杂鱼进箱或害鸟啄食鱼卵;④每隔4-5天用消毒液泼洒消毒一次,以防水霉病发生;⑤每天检查网箱,测记水温,观察发育进程,孵化后期,注意调整网箱浮力,避免沉箱。也要注意预防水面结冰和风浪冲打。 
4、鱼卵运输 
受精卵发育到眼睛出现色素(即发眼卵)时,胚体开始转动,对外界适应力较强,可移植运输。长途运输最好用保温车,也可用汽车,用帆布封车。装运时,在车箱底部铺一层浸水的稻草或棕片等吸湿柔软物,把附卵框层层排好,最后在框垛上面和四周,盖上浸湿的棕片等物。运输途中每隔4-6小时淋水一次,使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上,经2-3昼夜,成活率可达100%。如气温较高,在附卵框棕片上面要加水降温,也起淋水保湿作用,运输效果良好。若火车、飞机运输,可将附卵框装在尼龙袋内,再装入纸箱,袋内装少许水,保持潮湿,袋口扎封时应留口以便透入空气,也可加冰起降温保湿作用。只要保持潮湿,途中经2-3天,一般成活率达90-100%。如运输时间长,特别是运往气温较高的地区,可运受精卵或于发眼前2-3天起运。受精卵无水、低温储运法效果很好,即将受精卵加水清洗,卵膜吸水膨胀后,将滤干水的卵装入小尼龙袋内(一般一袋装1000克,约120万粒受精卵),扎口后放入保温瓶或泡沫塑料箱内,卵袋上垫纸,纸上加冰,保持容器内温度1-3℃。如在气温高的情况下运输,途中可补放些冰。一定要保持装卵容器内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运抵目的地,取出鱼卵,调节鱼卵和当地水温接近时,将卵倒出,加水搅拌,附着在附卵片上入箱孵化。这样经2-3昼夜运输的受精卵,成活率可达80%以上,孵化率可达70%。 
5、仔鱼放流 
选择水库中上游水质清新、避风向阳、水中小型浮游动物含量较高的地方设置孵化箱。平均水温12℃,从发卵到孵出约需7-10天。仔鱼全部孵出后3-4天,打开孵化箱,将孵卵片和孵化箱分别在水中轻轻摆动,使附着的仔鱼全部漂入水体。 
6、移植数量 
初次移植一般每亩水面至少需发卵2000粒以上。当年秋季检查,如见到公鱼,第二、三年便可大量移入。这样经过两三年的连续移植和移入公鱼的自然繁殖,便能形成经济群体。 
在池沼公鱼移植后要进行效果检查和资料搜集。当年秋后,用各种网具,傍晚和夜间在水域不同区段捕捞,捕到的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如生殖腺达到性成熟期,便说明公鱼在移入水体中能正常生长发育,翌春可产卵繁殖。如连续两年捕不到公鱼,或捕到公鱼,但生长发育不正常,则应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限制因素。 
(四)捕捞加工 
当池沼公鱼在水体形成经济种群后,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繁殖保护。池沼公鱼性成熟早,繁殖力强,集群生活,群体结构简单,这些特性决定了它是群体消长变化快的鱼类。同时公鱼生命周期短,群体的主要部分为一龄鱼,由于产卵后大部分个体死亡,如不捕捞利用,则使资源浪费。在有效的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地捕捞利用才能获得渔业经济效果。池沼公鱼群体在达到一定密度后,象浮游生物一样遍布水层,这时只有渔船多,作业面广,产量才能高。但也应注意资源保护,捕捞要有一定限度,产卵期要禁捕,保持繁殖期水位相对稳定,为正常产卵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在我国习惯以早春,深秋为公鱼的捕捞季节。公鱼一般傍晚和夜间进行产卵和觅食活动,白天避光潜入较深水层,因此各种网具的捕鱼作业均在傍晚和夜间进行。 
池沼公鱼捕捞的渔具、渔法各地不一,形式多样,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其效果较好的渔具、渔法有:公鱼拉网、机船拖网、磨网、刺网和张网。如公鱼拉网,属于地拉网有翼无囊型渔具。网具长带形,作业时将鱼群包围,迫使鱼类集中于网的中央而捕获。一般网产30-75千克,最高达250千克。此网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的长200米左右,高14米左右;小型的网长100米左右,高14米左右。网衣用聚乙烯经编网片,横向并合缝制而成,网目8-10毫米。作业时,大型网6-8人,小型网4人操作。一般选择在水深10米左右,底部平坦,岸边有缓坡的库区作业。 
捕捞的公鱼要进行保鲜和加工。目前我国公鱼捕捞季节基本在早春和晚秋,此时气温偏低,捕鱼上岸后,通常用带孔塑料箱或竹筐装载,以便搬运过程中鱼体不受挤压,上面撒冰运输。有的采用泡沫塑料箱,鲜鱼浸在3%的盐水中密封运销,保鲜效果好。公鱼骨刺纤细,又多骨化不全,国内外均整体食用。可盐干或加工成五香罐头等,有的把公鱼加工成小包装风味食品,销售和食用都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