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鱼池下风处由浮游植物产生的氧及从空气中溶入的氧总比上风处多,并且风力越大,上 
下处溶氧含量的差别越大。夜间则相反,因夜里鱼池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导致 
夜间耗氧量大,所以上风处溶氧比下风处多。_本报在8 月7  日B8 版已对影响鱼池溶氧变化的“三 
因素”进行了介绍,本期将着重对调控鱼池溶氧的“七措施”进行阐述。 
    广东计划5 年内建成高水平专业执业渔医队伍 
     自广东省成为全国执业渔医试点省份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不断壮大渔医队伍,7  月中下 
旬在广州大学城培训30  名渔医。日前正式举行培训班结业仪式,这是继去年广东省诞生全国首 
批渔医后的第二批,至此,该省执业渔医共50 多名。 
    广东省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计划逐步加大培训力度,在5 年内建成一支高水平的 
专业执业渔医队伍,为该省水产品出口质量安全把好关。 
    加强用药和药残监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源头管理,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实行水产品生产全程监控;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加强海洋与渔业“三合一” 
检验检测中心的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水产品药物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高端项目的检测能力,抓紧 
配置人员,加强一线水产病害防治技术人员上岗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基层队伍管理能力;做好 
宣传信息管理工作。 
    定期加注新水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 
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 
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 天-10 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 厘米-20 厘米。 
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 
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 厘米-30 厘米;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 
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 天-10 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 厘米-20 厘米。夏季 
时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定期搅动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一般每10 天-15 天搅动 
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 /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 
气时勿搅动。 
    用增氧机增氧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 
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天气半夜开,每次开 
机时间为1 小时-4 小时。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  时-3 时开机增氧,有浮头危险时也可开机增 
氧。 
    适当追施化肥适当追施化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鱼食用, 
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因此,夏秋季施 
肥应以化肥为主,少施有机肥,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每亩每次施尿素2.5 千克,过磷酸钙 
5 千克,每隔5 天-7 天施一次,若要施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后,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 
    使用药物改良一些养鱼密度大,又不能经常换水的池塘,应定期施生石灰调节水质,减少硫 
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毒害。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5 千克,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 天左右进 
行一次。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优点,还可以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饵料,每20 
天全池泼洒1 次。鱼池中浮游动物过多,可用敌百虫杀灭,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 毫升-0.5 毫升。 
蓝藻过多,可用硫酸铜抑制,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 毫升。在鱼类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 
等相关药物予以增氧。 
    移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可以控制鱼塘藻类等生长,起到很好的净 
水作用。养殖者可根据鱼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 
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溶氧水平。 
    套养水生动物水生动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适当移植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 
节水质的作用。如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 
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几率。套养青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螺蛳等生物对水体各营养物质和氧 
气的消耗。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套养鳙鱼 
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套养草、鳊、鲂鱼可以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净化养殖环境。套养鳜鱼、 
乌鳢、鲈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
东方城乡报/2008 年/8 月/14  日/第B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