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鱼类的疾病以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危害最大。当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主要表现为新的病原不断出现,疾病种类越来越多,一些非寄生性病害呈上升趋势,不明原因的异常死亡也时有发生,死亡率较高。
病毒性疾病
(1)淡水养殖  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病、鲤鳔炎症仍是淡水鱼类的主要病毒病,2002年以来又广泛流行锦鲤疱疹病毒病。
(2)海水养殖  病毒感染的对象不断增加,病毒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鱼类中主要是淋巴囊肿病、疱疹病毒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等;对虾中仍然是白斑病毒病危害最大。
细菌性疾病
鱼类养殖中较大的细菌病主要有:弧菌病、白皮病、链球菌病、腹水病、细菌性烂鳃病、爱德华氏菌病和巴斯德氏菌病等;虾类养殖中主要有:弧菌病、烂鳃病、气单胞菌病和丝状细菌病等;贝类养殖中主要有:鲍脓疱病、弧菌病;而在藻类养殖中危害严重的细菌病主要为褐藻酸降解菌引起的脱苗、烂苗病。
真菌性疾病
鱼类养殖中的真菌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鱼醉菌病等;虾类养殖中主要有链壶菌病、离壶菌病以及罗氏沼虾的球拟酵母病等;贝类养殖中主要有海壶菌病、离壶菌病。
寄生虫疾病
鱼类的主要寄生虫病有盾纤毛虫病、小瓜虫病、隐核虫病、粘孢子虫病等。虾蟹类的寄生虫病主要有固着类纤毛虫病等。
病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重养不重水,水质环境日益恶化
在水产养殖中,人们对鱼种和饲料有较强的质量观念,但忽视了渔业水质、环境质量。
2、无病不预防,病急乱投医
对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如引种时不重视检疫,入池、入箱前消毒不彻底,鱼池清淤次数减少,不及时用药预防等。发生病害后
"病急乱投医
",给养殖品种造成新的药源性威胁。
3、生态意识差,有害药物使用普遍化
一些具有致癌、致畸,损伤动物脏器机体等已禁止使用的或有明显耐药性的药物应禁止使用。
病害防治
1、清塘
(1)清整池塘   每年冬天,排干池水,加固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冻晒池底1个月左右。
(2)药物清塘   常用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氨水等。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还可以改良水质。
2、加强高温季节水质管理
(1)加强水质监测   每5~7 天测试1次,保持水体透明度30~35厘米,水色呈黄绿色和黄褐色,pH7.5~8.5,氨氮不超过0.5 毫克/升,亚硝酸盐不超过0.2毫克/升,溶解氧白天不低于5毫克/升、夜间不低于3毫克/升。
(2)保持池塘水位   根据养殖品种保持最佳水位,如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河蟹等的养殖池水位1.3~1.5米,鳜鱼、加州鲈鱼的养殖池水位1.5~1.8米,青虾养殖前期水位0.7~0.8米,养殖中后期水位1.3米左右。
(3)封闭控水   例如利用培育饲料鱼的池水进水后经过消毒注入鳜鱼池;河蟹养殖池水经净化后注入南美白对虾池;南美白对虾池可利用池与池之间相互注水方法。
(4)不同水质处理措施   偏酸性池塘,每亩施用生石灰4~5公斤,浸泡1小时后全池均匀泼洒;氨氮或亚硝酸盐偏高池塘,每10~15天在晴天施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
(5)科学投喂饲料  应尽量选用全价颗粒饲料,少量多次投喂。
(6)防止浮头泛塘  根据天气变化,勤注新鲜水、开增氧机、除池中杂物、巡塘等。
病害控制用药注意事项
1、控制药物使用量,杜绝乱用药、滥用药
大多数渔药具有一定的毒性,一方面直接影响水体动物的生理和生活,另一方面可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有益微生物,扰乱水体生态平衡。因此,应加强疾病预防减少用药量。
2、用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对池塘的生态条件、水质情况和药物效果等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和用药方法,及时对症下药。
3、治疗时注意药物的拮抗性和协助性
在水产养殖中,多种药物综合治疗时,应注意期相互作用。如生石灰,它不仅与硫酸铜、漂白粉等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体中磷或氨氮浓度的影响。
作者: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薛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