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根本
452
切换pc版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精养模式的推广,鱼病与水质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由于投饵量的加大,水体代谢加快,大量的有机物质沉积于底部,这就为病菌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大多数病原都来自底层,所以大多数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和底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养殖环境对鱼类生长的重要性,俗话说:“七分养水,三分养鱼”而我们认为:“四分养底,三分养水,三分养鱼”,解释起来很简单,底质好了水质就好了,水好了才能养好鱼。

大家都知道,鱼病“防重于治” 可有些人认为这个“防”就是用抗菌、抑菌的药物预防,所以经常用药,大量用药。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传统的病害防治都是在杀灭病原,经常外用药,一方面会破坏现有的水质平衡,另一方面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等真正发病时再用药,反而却不灵了。内服抗生素药物,破坏肠道的菌落环境。降低了鱼类的应激能力。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防”实质上是指养水、稳水、改底、提高应激。由于水产药物研究起步较晚,外用消毒剂及内服抗生素的针对性并不强,使用后容易导致池塘的菌相、藻相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水质,治疗鱼病的药物是会对养殖水体生产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仅仅考虑治疗某种鱼病该如何治疗如何用药,而忽略了水质问题,是不全面的。

水产养殖动物之所以与陆生动物不同,是因为陆生动物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水生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主要是靠鳃呼吸,水体中溶解氧的多少不仅仅影响到水产动物的生存,还主要影响到其生长和应激反应。如何提高水中的溶解氧,满足水产动物的生存和生长需求,是水产养殖的关键。

鳃是养殖鱼类与水环境联系的纽带。水质的变化直接作用于鳃,所引起的鱼体内部生理机能改变也会在鳃丝上得到体现。并不仅仅是鳃发生了病变才去治疗它。因此及时、重点地观察鳃的状况,印证水质变化,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并强

池塘是一个符合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养殖动物出现疾病时,单一的控制及消灭病原方式可以讲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深刻理解水质内部变化机理,调节动物生存外环境,增加其免疫能力,控制病原,使其水质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并稳定建立新的平衡是病害防治关键。大量泼洒消毒药物,盲目杀虫杀菌,往往会给水质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近年来的水体亚硝酸盐、氨氮、及诸多有毒物质危害问题已向我们敲响警钟,对于水体认识要有全局意识。某个水质指标表现异常只是表面现象,它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单纯针对一种表面状况所谓“对症”下药,要么效果不理想,要么按下葫芦浮起瓢。例如浮头现象,并不一定是水中溶氧不足,更多的往往有是因为水中有害物质的积蓄,导致养殖鱼类的中毒,如氨氮、亚硝酸盐、PH的升高,必然有深层次的水质变化原因,而原因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所以说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是养殖成功的根本。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