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生态养殖技术
416
切换pc版

  一、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 

  养殖珍珠的水域条件,归纳为水深、水流、水的酸碱度、无机盐和饵料生物等。  

  1、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为好。  
  2、水流 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值) 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4、无机盐 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育珠蚌的养殖场所一般要求每升水含钙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  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6、光照和通风 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  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最适温度范围:15~30℃。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2)最低温度:10℃。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   
  (3)最高温度:35℃。温度超过35℃,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8、水化学指标  中等硬水(总硬度10~15)最好,要求每升水含氨氮0.4~2.0毫克,以利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磷酸盐0.4~1.6毫克,硫酸盐40~180毫克,硅酸盐10~14毫克,镁18~55毫克,钙10毫克以上。 
  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青苔,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及青苔死亡腐烂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在放养育珠蚌之前应先将维管束植物及青苔予以清除。
  
  二、育珠蚌的养殖方式

  1、吊养   用竹或木棍打桩,其上用杂竹或绳索作横栏,将育珠蚌顶翼或冠部钻孔,用尼龙线单只或几只穿结,吊在固定的横栏上,或固定在可移动筏架索上,串吊蚌数一般2~4只,蚌间距12~15公分,串间距50~60公分,串吊育珠蚌离水面距离,视不同季节而定,一般是15~30公分。
  2、笼养   将育珠蚌放入悬吊在筏架上,用尼龙线编结的网笼(夹)内,放蚌数量,以蚌不叠积并有适当间隙为原则,网笼(夹)间距应保持65公分左右。
以上两种统称为垂吊养殖法,总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水面800~1000只,若水流畅通,水质肥沃,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3、底养   将育珠蚌直接插放在养殖区底部,此法简便,但对育珠蚌的生存、生产及珍珠质量不利,故目前较少采用。
  4、鱼蚌混养   是充分利用立体水面,实现以蚌养鱼,以鱼肥水,以水养蚌,以蚌育珠,共生互利的有效养殖方式。无论是吊养、笼(夹)养或底养均可采用此法。
  混养形式分成鱼塘混养和鱼种塘混养两种。目前较普遍的是结合生产季节,采取鱼种塘混养,鱼蚌混养对鱼的品种、规格无严格要求,除白鲢因与其争食而宜少放外,其它鱼类与蚌均无食性矛盾。一般鱼种搭配原则是:以草、鳊鱼为主,适当配以鳙、鲤鱼,但不宜放大规格鲤鱼或青鱼,以避免对蚌的威胁。鱼的放养密度,视蚌的放养量和水体生产力酌情而定,一般要比单养时适当减少。

  三、珍珠蚌的繁殖

  每年4~6月为珍珠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受精卵即滞留在鳃丝间隙中进行胚胎发育。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雌蚌将成熟的钩介幼虫排放到水体中,钩介幼虫遇到鱼体便寄生在鱼鳃和鱼鳍上营寄生生活,变态完毕形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下来,落入底泥中营独立的埋栖生活。
  1、亲蚌的选择与培育
   1.1 亲蚌雌雄鉴别
    (1)雄蚌较狭长,后端较尖。雌蚌体厚,后端较圆;
    (2)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呈乳白色;
    (3)雄蚌鳃丝稀疏,鳃丝数为60~80条。 雌蚌鳃丝排列紧密,鳃丝数为100~120条。
  1.2 亲蚌选择亲蚌个体要求17厘米以上,3~6龄,体质健壮,闭壳力强,体形完整,色泽光亮,选留亲蚌以前一年的秋季蚌为最好。雌雄比为2:1,亲蚌最好分别来自不同水系,以免近亲繁殖。
  1.3 亲蚌培育
  亲蚌培育池面积最好在2000平方米以上,水深为1.5米,池底淤泥厚度适中。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光照充足、饵料丰富(饵料生物量为10~20毫克/升),水质宜肥、活、爽,呈微黄绿色,无污染,透明度25~30厘米。养殖水层含氧量为4.0~8.0毫克/升,pH为6.5~8.0。水质不宜过肥,以免雌性生殖细胞因缺氧发育不良或发生性逆转。若用小面积水域培育亲蚌,必须具有缓流条件。
  池底淤泥过厚,水质老化的池塘,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亲蚌放养时,一般雄雌按2∶1的比例(即2雄夹1雌为1组合),并尾相靠地吊在水层中进行性比组合养殖,吊养水深25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吊养600只左右。养殖中做好施肥、换注水等工作。
  2、孵化设备建造
  2.1 供水设备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抽水机械、蓄水池、过滤池与连接各部的通水管道。
    (1)蓄水池  用于采苗与育苗的贮水,其大小可视需水的多少而定。蓄水池一般建在地势较高位置,孵化用水时便于排灌。
    (2)过滤池  用水过滤一般采用两道塑料网布拦,也可用卵石、砂等将水过滤;还有的从蓄水池直接埋管道过堤,在蓄水池边的管上套一个用竹片制成的球,在球上用塑料网布扎好,套在进水管上,使用水过滤。
  2.2 孵化室与孵化池
    (1)孵化室   孵化室的大小、形状、方位,应根据建孵化池的大小而决定,孵化室高度以工作人员好操作为准,材料可以因陋就简。孵化室的作用主要是防风、避雨、避寒、遮阳、保温,使室内保持阴暗,防止孵化池内长青泥苔。
    (2) 孵化池  ①可用水泥砖砌成,池两边设进排水沟,每个池设进排水口,池深15~20厘米,面积1.2~1.5平方米为好;②一年一用的简易孵化池,先将连片的池底整平(最好整个繁殖池应略有倾斜,进水一端略高于出水一端,使排水通畅),再用红砖砌成正方形池若干个,然后用塑料薄膜铺底,每池设排水口一个,进水用塑料管,管上打孔,喷水注入池中。此方法效果好,成本低,当前被广泛使用。
  3、受精及胚胎发育
  3.1受精
    (1)受精季节  以三角帆蚌为例。一般情况下,三角帆蚌3龄时已具繁殖能力。每年5月开始性成熟。产卵季节为5~7月。三角帆蚌每年产卵5~8次,产卵量为40万~50万粒。
    (2)受精方法  河蚌受精的方法有自然受精和诱导授精两种。
       ①自然受精:在蚌的繁殖季节,雌蚌成熟的卵经生殖孔排至身体外套腔中;雄蚌成熟的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至鳃上腔,再经出水管排到体外水体中。精子随水进入雌蚌外套腔中与待孕的卵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卵就在母蚌的左右两侧外鳃瓣上进行胚胎发育。
       ②诱导授精:雄蚌的生殖细胞通常比雌蚌先成熟。可在雌蚌部分卵成熟时,人工取出雄蚌精液,用生殖盐水稀释后注入雌蚌的外套膜,并把雌蚌预先置于水温比原池水温高3~5℃的受精盆中,进行诱发授精。第1次注入的精液仅仅起诱发雌蚌排卵的作用,需要用同样的方法注入第2次稀释精液,这次精液中的精子正好与诱发出来的成熟卵受精。通过诱导授精,能使河蚌提前进入繁殖季节。
  3.2胚胎发育  
  受精卵自卵裂起,经过受精卵→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钩介蚴的胚胎发育过程,形成钩介蚴虫。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一般需35~50天。
料管,管上打孔,喷水注入池中。此方法效果好,成本低,当前被广泛使用。
  4、钩介幼虫的采集
4.1 寄生鱼的选择与培育
    (1)寄生鱼选择 
  寄生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所以选择合适的寄生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完成变态发育,获得更多稚蚌的关键。目前普遍采用黄颡鱼作寄生鱼。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容易管理等优点。
    (2)寄生鱼培育 
  寄生鱼最好是年前收购池塘养殖的黄颡鱼,此时鱼价低、气温低,鱼成活率高,好养。养殖池可大可小,水深1.5米,要有进排水,每667平方米放养不超过300公斤。养殖时投螺、蚌肉、小鱼虾、蚯蚓或配合饲料。
  4.2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
  判断钩介幼虫成熟度有两种方法。一是肉眼观察: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先观察孕育鳃瓣的颜色与丰满度,如孕育鳃瓣呈丰满厚实的状态,颜色橙紫,表明其上的钩介幼虫大多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然后,用解剖针穿刺孕育鳃瓣的中段部位,并取出少许钩介幼虫,如用解剖针能挑起一条连丝状,即可视钩介幼虫已成熟。反之,如拉不成连丝,则表明钩介幼虫尚未成熟。二是显微镜检查法:有条件的单位可将钩介幼虫挑在载玻片上,滴注少许清水,在低倍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如视野中80%以上的钩介幼虫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钩介幼虫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
  对钩介幼虫成熟度的检查。须在原塘水中轻轻进行,严防环境突变。因亲蚌比较娇嫩,不管受精卵发育到什么程度,只要改变环境就会流产。另外,雨后的2~3天内不宜检查,因为一下雨,受到刺激后的亲蚌就把成熟的钩介幼虫排出了,查蚌工作要在连续几日晴天后进行。
  4.3 人工采苗
  人工采苗是将成熟的钩介幼虫从母体内排至一定容器的水中之后,及时投入寄主鱼,让钩介幼虫附着寄生、发育变态成稚蚌,脱离鱼体,然后进行孵化。
  (1) 排幼(排出钩介幼虫) 排幼有两种方法:
     ①杀蚌取幼  将选好的成熟蚌杀开,取下左右两边孕育鳃瓣,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清水的容器(一般采用大脚盆)中,用细小竹枝打细分离或用手撕烂,然后用纱窗布洗在容器内;
     ②母蚌释放幼虫  将确认成熟母蚌外壳洗净,放在空气中干刺激2小时左右或放到太阳下晒1小时左右,再放入采苗容器中,每个大盆放蚌5~8个,加入清洁水使蚌淹没,不久蚌间隙地启闭双壳,絮状的钩介幼虫就会排出,随后即沉入水底。
  (2)附幼(钩介幼虫寄生鱼体上)  
当水中钩介幼虫排放到一定数量或排放结束后,应将蚌移入另一容器内继续排幼或放回亲蚌培育池中。待下批钩介幼虫成熟后采苗。移走母蚌后要及时投入寄生鱼,并加入适量的新鲜水,轻轻搅拌,或者不断地淋水,或用送气机增氧,使水流动。这样不仅能将沉入水底、相互粘在一起的钩介幼虫冲散而浮游于水中,使之与鱼体充分地接触,便于及时附着,而且也增加了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采苗鱼和钩介幼虫的成活。在附幼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当投入的寄主鱼鳃丝与鳍上附着的钩介幼虫(小白点)达到每尾鱼500~800时捞出饲养。否则,附着过多,就会造成寄主的死亡。
  (3)脱苗(稚蚌从鱼体脱离)    
将附寄着钩介幼虫的寄主鱼放入育苗池饲养,一般每平方米水体放寄主鱼2千克,30尾左右。每个育苗池要放养同一批寄主鱼,这样脱苗时间可以同步,便于管理。钩介幼虫在鱼体上寄生的时间一般需6——16天。寄生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寄生时间就愈短;反之就愈长。
   
四、  稚蚌的养殖与管理
  1 、取出寄主鱼
  寄生鱼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育,附寄鱼体的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成为稚蚌,随即脱离鱼体,沉入水底。检查时如果发现鱼的鳃丝及鳍条上的小白点已全部消失,就表明稚蚌脱离鱼体的过程完毕,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此时应及时将鱼捞走,不然,稚蚌会被肉食性的黄颡鱼吃掉。
  2、控制好水的流量
  整个稚蚌孵化培育阶段保持水流不断,刚从寄主脱下来的稚蚌,水的流量要小些,以免水量过大把稚蚌带走,以后随蚌的长大,水的流量也应逐步增大,以满足蚌的食物(浮游生物)和溶氧需要。
  3、做好操池
  一个池中的水流都是不均衡的,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产不同程度的死角,使稚蚌在一个池分布不均,产生淤泥堆积,稚蚌生长差异很大,有的造成死亡。因此,做好操池工作非常重要。操池一般是每天两次,即上午10点一次,晚上10点—次。方法是用手轻轻搅动水(手不要碰到池底,以伤稚蚌),使淤泥泛起,被水流带走,也使稚蚌分布均匀。早期操池应停水进行,以免很小的稚蚌被流水带走。
  4、 保持孵化室阴暗,防止阳光直射
  这主要是防止青泥苔滋生而缠绕稚蚌,另一方面维持稚蚌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所以孵化池上空一定要搭好遮阴棚。
  5、 定期添加营养土
  营养土一般采用房前屋后的松肥泥或淤泥晒干、打细,过筛去杂。加泥方法,将泥土用水调和溶解,均匀泼洒各池。用量:以蚌有多大,泥有好深,逐渐施加。作用主要是为蚌增添营养,使蚌能埋立,保持生态平衡。
  6、防止鱼、虾、水蚯蚓、野鸭、家鸭、水鸟、水老鼠等捕吃稚蚌
  除以上外,还应注意定期抽水到蓄水池,使之保持一定压力,平衡供水。经常检查进水管的喷水情况,如发现孔眼塞死,应及时通开。寄生鱼在孵化池内时,应密切观察,以防水小缺氧死亡。

五、 幼蚌的培育
 稚蚌孵化长到0.8~1厘米后,消耗的饵料和溶氧越来越多,排泄的废物也大量增加,原繁殖池已满足不了幼蚌对饵料和溶氧的需求,水质越来越恶化,蚌互相拥挤,如不及时分池将严重影响生长。另外,这时幼蚌的生活能力已较强,可在多种环境下生长发育,及时分池对幼蚌的成活率和快速生长大有益处。
  1、 幼蚌养殖水域要求
  水面不要太小,水源要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晰,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pH值在7~8,透明度维持在40厘米左右,并经常保持有微流水。在静水或小水体养殖池,应设机械冲水。
  2、 分池前的准备工作
    (1)用竹片、铅丝做成规格40cm×40cm×11cm的框架,用网网片,薄膜垫底,网片包缝制框架上,再上两块底竹杆,框架上方四角用3×6的线吊角,幼蚌养殖笼制成。
    (2)打桩、拉绳、扎浮球(空可乐瓶)。桩打的距离视水面情况而定,拉绳扎在桩两端,浮球按一定距离扎在拉绳上。笼子吊在两根拉绳中间,最后笼内挖放软壳底泥即成。
  3、分池培育  
  在运输距离较短、分养池有流水条件时,幼蚌在繁殖池中长至0.5厘米时即可分池,但在一般情况下要待幼蚌长至2~3厘米时进行分池伺养。因为这时幼蚌的生活能力较强了,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通常没有繁殖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在这时购进幼,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而达到手术规格,目前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水泥池或塑料纸铺底泥池流水培育法;网箱、网袋、篓吊养法;肥流水浅池培育法。
  4、放苗
   幼蚌放笼应选阴天或每天的早晚,将筛选规格一致的幼蚌均匀放在笼子的中间部分,每笼一般放80~110个。
  5、管理
  根据情况调整水质,一定要注意,幼蚌在4厘米以前,水不要搞得过肥。笼子要封口,并经常检查笼子是否有破损,以防鱼进笼吞食幼蚌或水鸭吃蚌。大水面养殖幼蚌时,应防止风浪把笼内泥打掉,一旦发现应及时补泥。

六、插片
  一般情况下,在幼蚌一岁左右开始插片。及时趁幼蚌时插片,可以达到成珠速度快的目的,因为幼体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强、质量好,特别是色泽度高,加之蚌体较小时,插片也小,使珍珠成形后更加滚圆。插片要有专业技术队伍,科学插片。插片季节以可根据不同的育珠蚌种类进行合理安排。一般而言,淡水珠蚌中褶纹冠珠贝的手术时间宜在低温季节,5月下旬~10月上旬不宜做手术;三角帆蚌宜在高温季节,最佳手术时间为3月下旬~11月下旬。
  1、新撕膜法制片工艺
  1.1新撕膜法流程: 
    (1)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
    (2)用解剖刀在外套膜边缘处划一刀;
    (3)在肌痕处划第二刀(较重);
    (4)用镊子从壳前部将边缘膜内表皮撕去;
    (5)在另一半重复(2)~(4)步骤;
    (6)将玻璃板从消毒液中取出;
    (7)把制好的外套膜组织带放于玻板上,内面朝下;
    (8)用药棉擦去粘液、污物;
    (9)用切片刀切平组织带伤口,使其宽度一致,并切片;
    (10)滴加滴片液;
    (11)送给植片工。
  1.2 新撕膜法技术要点: 
    (1) 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 
    (2) 第二刀应在外套膜肌痕处,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3)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小片。 
    (4)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后,应对两边粗糙面修平,再切片,要求小片4×5mm,经收缩后呈正方形。 
    (5)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 
    (6)用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粘液等。 
    (7)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8)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完。 
    (9)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东西,严格防止污染。 
    (10)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30秒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制片过程十分重要,事关珍珠质量,应加强管理。 
  2、植片工艺
  2.1 流程: 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编码、日期等。
    (1)用开壳器开口,加附口器,插入塞子;
    (2)擦除外套腔污物,使斧足侧向一边;
    (3)用送片针顶信小片,在开口针帮助下挑起小片;
    (4)从边缘膜下右开始用开口针钩口;
    (5)将小片送入伤口内0.5厘米深;
    (6)用开口针压信伤口,抽出送片针;
    (7)用开口针拉、压、挤、推整圆;
    (8)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重复(3)~(7)至完工;
    (9)拔出塞子将育珠蚌放入中药浸泡液内;
    (10)吊养育珠蚌。
  2.2 植片技术要点: 
    (1)植片工具应与手术蚌规格相适应,开口大小应与小片大小相宜。
    (2)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6)粒,第三排5(4)粒,呈梅花型布局。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第只育蚌总植片数以32粒为佳。
    (3)“推、拉、压、挤”严格整圆。
    (4)边缘、口珠到位。小片来源位置和植片位置尽量一致。
    (5)注意送片深度。更不能戳穿外套膜,造成贴壳珠。 
    (6)开口塞子不可过大,尽量使用附口器。
    (7)严格挑选手术蚌,按要求将制片蚌和育珠蚌选出暂养。
    (8)清理送片针的海绵要及时清洗、消毒。
    (9)要求每只蚌植片手术时间为5分钟。

七、育珠养殖期间的管理 
  插好片之后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管水和理蚌两个方面,所谓“育成一池优质蚌,首先管好一池水”,就是指要根据育珠蚌的不同发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水质调节措施。在创口愈合期,珠囊形成期和采收前的珍珠成圆末期,应以保证水体充足的溶氧量和清新的微流水为主。在珠胚形成期,除维持适当光照、溶氧和ph值外,调节水质肥度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理蚌,既要对术后蚌的死亡及脱片、吐核等进行及时处理,同时在一年中还要根据水温、光照等因子的变化,适时地调节育珠蚌挂养深度,以使蚌体能有最佳生存和生长的环境。
  珍珠的养殖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的养殖方能采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主要管理工作可归为以下几方面。   
  1、术后初期的暂养与检查   育珠蚌经过人工植片手术后,起初大多体质虚弱,伤口需要20~30天才能愈合。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发炎引起烂片、死亡,在移至肥水池塘吊养之前,要做好三项工作:首先,要把刚手术过的育珠蚌在清水中暂养10~15天,以利伤口愈合;其次,在放入育珠蚌前三天需用肥水王/肥水专家/以诺渔肥/生物肥水宝+水宝调养素+调水王/养水王/以诺菌王+活力素混合使用,将池水调节到肥、活、嫩、爽的状态,给育珠蚌创造一个水质清新、适口饵料丰富的生存环境;另外,在术后的一个月中,每周要检查2~3次,发现死蚌及时清除(以防病原蔓延),发现脱片及时补片。
  2、清除附着物 在养殖期间,由于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有大量的藻类附生于吊养的笼子上,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同时,在蚌的贝壳上也常常附着大量藻类,影响育珠蚌的生长。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定期用净水蓝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及水中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3、调节水层 水位的变化及水温的变化,要求调节育珠蚌的养殖深度。吊养的深度要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以防寒冷和酷暑的不利影响。夏季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季以放深到近河底而又不碰着泥为宜。春、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以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4、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主要是指养殖水域的肥水培育,因为它是获得珍珠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肥沃的水质,才为育珠蚌培育充沛的饵料生物。为提高育珠水体的生产能力,要适当施肥。生态健康养殖提倡使用生物有机肥,而不用或尽量少用鸡粪、猪粪和复合肥料,以免败坏水质。还要适当降低养殖池中鱼苗的投放量,一般可控制在每亩年产鱼250公斤左右。要变静水为动水,因而在育珠蚌的生长季节,每天要泵水2~4小时。每隔15~20天可撒生石灰一次,以保持水中钙离子的含量。 
  4.1  水质好坏的判别及调节
    (1)检测水中pH值、溶氧、硫化氢等理化指标    pH值对育珠蚌的珍珠质分泌有极大影响,pH值为6.2~7.5珠蚌生长较为适宜。其它指标要求与鱼类基本相同:亚硝酸盐0.1mg/L以下、氨氮1.0mg/L以下、硫化氢0.1mg/L以下,溶氧4.0mg/L以上。水质出现异常时可用调水王/养水王/以诺菌王+中药渔家宝/生物渔家宝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
  (2)测池水透明度  育珠水体最适宜的透明度为25~30厘米。
  透明度小于20厘米说明池水过肥,浮游藻类过多,夜间藻类死亡分解和呼吸作用,使水体严重缺氧,致使珠蚌喷水无力,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可先用净水蓝杀死部分藻类,第二天用绿水宝和中药渔家宝调节水质,防止死亡藻类在短时间内腐烂使水质变坏而引起育珠蚌死亡。平常养殖中可定期使用黑精灵,分解水体中过多的有机物,防止藻类繁殖过盛。
透明度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说明浮游藻类过少。珠蚌饵料供给不足,生长缓慢,体质下降。可用肥水王/肥水专家/以诺渔肥/生物肥水宝+水宝调养素/淡水植物生长素少量多次进行肥水,同时可加入黑精灵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
  (3)看水色 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悬浮物、天气的综合反应,育珠池内随施肥种类、季节的不同,水色也有所不同。适合育珠生产的水体,主要有两类:①以隐藻、硅藻、金藻和绿球藻等为主,使水体呈绿色或黄绿色;②以硅藻、金藻、黄绿藻等为主,使水体呈现浅褐色或黄褐色。水色出现异常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4)看水华 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较好的肥水。其中的浮游生物种类虽少,但数量较多,且易被珠蚌消化者占绝对优势,这种水对珠蚌生长极为有利。但这样的水溶氧较低,如遇天气异常,极易出现鱼虾浮头,池水浑浊发臭,导致育珠蚌喷水无力,摄食下降。因此要视具体情况用净水蓝控制水华的数量。
  (5)看池塘下风处的水面油膜 一般肥度适宜的池塘下风处油膜多,沾粘且发泡,还有日变化,即上午往往带绿色,俗称“早红晚绿”。如果水面上长期有一层不散的铁锈色油膜,则说明池水老而瘦,必须加新水并增加投饵(豆浆)和施肥量。生产中实践中,一般病蚌塘口在下风口也会出现一层灰白色油膜,主要是由病蚌分泌的粘液与死亡珠蚌的内脏团腐烂的分解物形成的。此时,养蚌育珠户应立即入池检查,并通过相关技术部门指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 看池内有无青苔  青苔是池水清瘦的生物指标,青苔的出现,意味着池水较为清瘦,或水质老化,对育珠蚌生长极为不利,导致珠蚌饵料供给不足,体质下降。此时可施用生物抑藻保水素进行控制。另外,应及时在塘内进行施肥,待藻类大量繁殖生长后,抑制青苔的蔓延。
  4.2  其他水质调节方法
  (1) 合理搭养花白鲢及肉食性鱼类    视塘口环境,花白鲢搭养密度在80~100尾/亩,村边塘(肥水塘)搭养量可适当偏多。育珠池内由于养殖周期的影响,往往小杂鱼较多,特别是鱼旁鱼皮鱼卵对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适当放养鳜鱼、乌鳢5~10尾/亩,对育珠蚌有利无弊。
  (2)科学施肥  在6~9月份高温季节,珠蚌生长旺盛,水质容易恶化,生物有机肥可以少施,半个月左右1次,同时可定时泼洒豆浆,以黄豆0.5~1千克/亩计,投喂前须滤渣,并分多次投喂。
  (3) 定期加注新水  在早春和晚秋,每半个月加水1次,6~9月水温较高,蚌摄食量较大、呼吸强、排泄物多,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可视水的肥度及池塘渗漏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 
  (4) 定期搅动塘泥  选择晴天下午,用铁链、铁耙等搅动塘泥,每月1~2次,可翻动底泥和上下水层交流混合,使上层丰富的溶氧带入底层、促进泥底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释放出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可以防止水质老化,改良浮游生物的组成及生长繁殖。
  (5)使用增氧机   在池中开动增氧机,一方面增加水中含氧量,同时可造成上下层水对流,氧化分解有毒气体。一般晴天中午开,阴天下午或次日清晨开;连续阴雨或蚌密度在1500只/亩以上,有严重缺氧可能的池塘,应在夜间开。 
  (6)施入生石灰   每半个月1次,每亩施入生石灰10千克左右。
  5、季节管理   主要是根据四季的水文、水质变化,调节蚌的挂养密度、深度,以及控制水的肥度。
  夏季,光照较强,水中溶氧量变幅大,应适当稀养,并下吊至水深35公分左右处,同时定期注入新水;冬季,水温偏低,应保持育珠池水深在2米以上,并将蚌下降至深水处,但不能触及池底;、秋两季的各种环境条件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故应将蚌提升至距水面15公分处挂养。

八、珍珠的采收    
  珍珠采收,是育珠生产周期的最后工作,也是育珠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果实获得收获的时节。   
  1、珍珠养殖周期 从育珠蚌养殖规律看,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2、珍珠采收季节 采收珍珠的季节,一般都在生长期最后一年的秋后,即10~12月份进行,最好在次年的2月份前后采收。   
  3、珍珠的采收方法 
    (1)剖蚌取珠   用刀切断前、后闭壳肌露出外套膜及软体部然后用镊子将珍珠从珍珠囊中挑出。外套膜边缘膜仍可用来制作细胞小片。
    (2)活蚌取珠   方法同植片(核)手术。将蚌开口固定用顶叉与开创针将珍珠从珍珠囊中挑拨出来育珠蚌放回池水中休复养殖两年后即在原珍珠囊中形成再生珍珠。也可在挑出珍珠后将适当核径的珠核植入经一年后则产生有核珍珠。 
  4、珍珠采收后的处理 采下的珍珠要立即处理,因为在采下珍珠的外表常附有体液和污物,如放置过久,会使珍珠的光泽暗淡,影响质量。
  采收珍珠后,要对其进行清洗处理,然后擦干保存。对于质量较差的珍珠,可用含量0.15%~0.2%的十二醇硫酸洗涤,然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后保存。对于表面光泽暗淡或有污点的珍珠,可用3%浓度的过氧化氢洗涤,清水洗净并擦干后保存。对于药用珍珠,则不宜用任何化合剂处理,只须用清水或盐水洗净擦干即可。经过处理的珍珠,应装入干净的布袋中,切勿置放于潮湿温热之处。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