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养殖节能减排问题分析
351
切换pc版

王春晓

(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

摘要: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能减排对于我国

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水产养殖在为人类提供水产品的同时,也对环境排放相应的污染物、造成能耗。在分析我

国水产养殖排放、能耗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的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节能;减排

一、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10年以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能源威胁”和“中国环境威胁”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使我国面临空前的国际压力。节能减排的概念是在人类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的困境以至于难以维系的背景下,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践提出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不堪重负,经济社会发展正承受着能源资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困扰,粗放型发展方式下的资源环境己无法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能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只有3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为51%,日本为57%,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是发达国家的1.5倍。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3.60亿吨标煤,2009年达到30.67亿吨标煤,提前11年突破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2020年能耗总量30亿吨标准煤的控制目标。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上升到32.5亿吨标煤,相当于日本和印度两国的最终能源消费量之和,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从排放的绝对数量看,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和世界排名第二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占全球排放量的14%左右,对全球大气污染、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国有责任努力节能减排,这也是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节能减排对于我国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节能减排”通过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节能减排”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把清洁生产、生态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从资源综合利用角度看,“节能减排”表现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我国已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节能目标后,我国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水产养殖排放及能耗分析

渔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与其他食用性动物养殖相比,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据估计,20l5~2030年,世界渔业捕捞产量将会停滞不前,而水产养殖产量将会继续增加,并逐渐过渡到以淡水养殖及软体动物养殖为主。根据经济模型预测,未来世界人均鱼类消费将会有所增加,从目前的人均16公斤增加至2030年的19~21公斤。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牺牲自然环境和大量的物质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正逐步得到改善,人工控制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各种水产养殖方式已得到较大发展和重视。工厂化养鱼、网箱养鱼、流水养鱼等各种高产养殖方式,立体利用水域、水陆复合生产的生态渔业以及能量充分利用等各种高效利用模式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保持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技术已越来越被生产者接受和掌握(鹿叔锌等,2008;张建华等,2010)。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李绪兴(2007)的研究(见表1),海水养殖池塘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指标主要是有机物污染,表现在化学需氧量超出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水质标准)平均2倍以上;pH值也有微超标现象;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几乎所有的养殖池塘超标。所以说,海水养殖池塘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富营养化指标上。权威部门检测表明,我国河流、湖泊80%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于历年来严重干旱的北方地区,没有遭受污染的河流、湖泊几乎没有。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用水多数来自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由于养殖技术水平的限制,淡水养殖池塘、水库、河流水体中氮、磷、有机物将不断积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水产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除点源污染及化肥、农药、畜禽等污染外,也有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大部分养殖废水往往未经处理直接向自然水域排放,造成排放水域污染。养殖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和鱼药大量增加,造成氮、磷和鱼药以及其它有机物或无机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环境的污染。目前,水产养殖大多靠人工投饵,残饵中通常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它本身主要作为颗粒态的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和沉积物,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同时在下降过程中部分溶解于水体中;分解时消耗大量的溶解氧,经分解后转化为溶解态营养盐,增加水体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陈丁等(2005)的研究发现,养殖鱼类的排泄物、残饵为投饵量的10%~20%,饵料的利用率只有70%~85%,投饵后立即溶入水中的悬浮物量也接近投饵量的10%。这些固体有机物质有的分解到水体中,有的沉降堆积在底泥中,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粪便及排泄物以溶解态或颗粒态进入水体和沉积物中,与残饵一起,在分解过程中耗氧,使水体的溶解氧降低;再生氮、磷等营养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增加,降低水体自净能力。

以养殖对虾为例,一般认为养殖对虾饵料系数在1.2~1.5之间,即养成1公斤对虾需要投喂1.2~1.5公斤配合饲料(李健等,2010)。以干物质计算对虾对饲料有机物质的转化利用率在20%左右,约有80%的饲料干物质进入养殖环境中。这些物质以对虾排泄物、残饵等形式进入养殖池塘。根据养殖水域环境容量的不同,在开放性、水体交换良好的养殖场,一年周期沉积在底泥的有机物残留约20%,而在相对封闭性的水体,有50%的有机物积存下来形成水产养殖环境的有机污染。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在海底堆积、分解,使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等含量增加,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加重。养殖产生的有机和无机废物可直接引起养殖池塘底质中有机物负荷增加、表现出富营养化现象,如BOD增加、缺氧等。

(二)水产养殖排放与能耗

全球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水产养殖生产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对能源的消耗也不断提高。在整个鱼类养殖过程中,运输和各种养鱼机械设备的使用,产生了大量能耗,带来了较多的碳排放。董双林等(2010)运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出一亩池塘中的鱼整个养殖过程的碳排放量大约为207.5公斤。刘晃等(2010)利用2008年对中国水产养殖能耗与节能技术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按照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提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总量约为988.6×104 t,占中国CO2排放总量的0.17%。其中,淡水池塘养殖的CO2排放量占73.8%。因此,淡水池塘养殖是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的重点。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强度为0.253公斤/美元(以2000年为基年),是美国GDPCO2排放强度的0.4倍。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三)水产养殖的能耗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的方式主要是内陆水产养殖和海水养殖两大类。其中大多数的养殖方式主要利用水域或地域自然条件,对能源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只有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对能源的依赖度较高。在鱼类养殖过程中,运输和各种养鱼机械设备的使用,产生了大量能耗。养殖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辅以增氧机、水泵等小型设备,主要消耗电力,使用的资源以煤炭为主。徐皓等(2011)的研究发现,从能耗结构看,池塘养殖由于生产规模大,其能耗占养殖能耗总量的61. 3%;其次是工厂化养殖,占21. 3%;网箱养殖和网栏养殖(以养殖渔船计)的能耗占14. 3%。

三、水产养殖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资金不足

我国水产养殖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不够,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其次,产品和工艺技术研发落后,相关机制还不完善。

最后,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生态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技术、水质综合调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应用范围不广,高效低残留渔药、优质配合饲料等投入品研发滞后等。

(二)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知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不足

无论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还是设备更新换代,都需要企业有资金和技术的储备,但是由于养殖企业在这方面的储备不足,故与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源利用效率上有较大的差距。大型养殖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大,会主动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污水处理设备,污染排放达标率较高;而小型水产养殖企业(养殖户)因规模限制、工艺落后等原因,污染排放达标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对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节能减排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其涉及面广,难度大。由于生产者受利益驱使和自身素质的限制,一般不会主动实施相关节能减排的措施,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政府对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应加大,特别是一些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如高效节电设备、热存储以及高效、清洁和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等。同时政府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规模和对养殖企业的购买激励补贴也不足。

四、我国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的实现路径

节能减排是应对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挑战的必然选择,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重视和抓好节能减排,体现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节能减排是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的核心。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能减排是人类有意识地采取某些措施和手段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费量,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并对已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是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绿色消费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实践的一种行动。

(一)政府加大对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水产养殖业是一个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行业,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前提。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针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还要利用财税政策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耗能产品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并拉大价差。建立“谁节能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担保或直接补贴。

(二)从工艺上节能减排,是水产养殖生产节能减排的基础

选择好的工厂化养殖工艺对提高养殖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计划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增加生产的稳定性和计划性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果。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提高节能降耗最有效的途径,技术改造主要是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对原有生产工艺设备进行系统技术改造,逐步淘汰低效设备和高耗能工艺在企业生产中的使用。确定水净化和排放水处理基本工艺流程与设备配置,制定包括水质管理、生产管理、设施运用、设备维护、品质管理等在内的完整的生产规范与规程,设定改造方式、改造标准以及改造后设施系统节水、减排和总体性能指标,有效运用生态技术、工程技术装备,发挥最大的养殖生王春晓:我国水产养殖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产效应。

(三)加大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是组织实施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工程。示范推广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加大对水产养殖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养殖企业应用风能、太阳能利用装置等节能产品和环保机械,鼓励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铒料,示范推广节能减排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发展生态低碳循环池塘养殖生产给予补贴支持。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