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时节水产养殖池鱼塘技术管理措施
375
切换pc版

  作者:响水县渔业科技入户 朱于来
 
  进入秋季,鱼类生长较快,池塘中的载鱼量逐渐增加,对池塘中鱼类的投饵量及池鱼排泄量也在增加,导致养殖池塘水质较肥、水体耗氧量加大,因而此阶段极易出现鱼类浮头及病害等,因此加强秋季鱼池管理对养殖户来说尤为重要。

  一、抓好饵料投喂。秋季气温、水温适宜,是鱼类生长最快阶段之一,更是鱼类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该季节必须加大投饵量,投喂优质饵料。养殖户应掌握“四定、四看”投饵,保证鱼体快速增长。只要天气正常,鱼类活动正常,就要不失时机地抓紧投饵,保证池塘内各种鱼吃饱吃好,达到快速增膘增肥。对于草食性鱼类,做到精粗结合,适当增加配合饵料投喂量。

  二、抓好水质调控。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池鱼投饵量,阴雨天必须少投或不投,以免池内残饵过剩太多,既增加成本又败坏水质。勤开增氧机,坚持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傍晚不开;阴天清晨开,白天不开;阴雨连绵连续开。同时要注意鱼池水质变化,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保持PH值在7.5-8.5之间。鱼池保持一定的水位,定期注水,如水源水质较差或注水不便,可以选择晴好天气,每15天左右使用一次复合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降低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对鱼类的危害。总之,要保持水体“肥、活、嫩、爽”。

  三、抓好病害预防。秋季病菌容易繁殖,病害易发生,尤其是白露前后,是鱼类病害的流行季节,易发生烂鳃、肠炎、赤皮、打印病等细菌性疾病及病毒性鱼病如出血病等。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外用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毎15天左右定期泼洒强氯精、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晶体敌百虫等外用药物。内服应投喂大蒜素、维生素C、三磺胺等药饵进行防治,每天一次,连喂6次,每月一个疗程,切实预防病害发生。

  四、抓好池塘巡查。每天早、中、晚各巡查一次,注意观察池塘水色及鱼类活动情况等变化,检查池埂、堤坝是否破损、漏水等,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捞除池内剩余的饲草及死鱼等杂物。同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适时适量地起捕成鱼上市,以降低池塘载鱼量,确保池鱼安全。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